第四节 营销计划不得不说的四个秘密
要设计出一份比较有质量的数字化营销计划,自始至终将量化标准贯穿在计划当中是前提,其中数据的来源、使用、落地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数字化营销计划的基本逻辑,我们将其中的四个关键体系进行了提炼与总结,并加以一一介绍。
一、营销计划的指标体系
在营销计划的量化体系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营销计划的指标体系,而指标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又属数字指标。所有数据的来源、分解和落地都有对应的数字指标来执行,这些数字指标都是符合数理逻辑、而且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公式和方法。
下面,以促销计划为例,来看看数字指标在数字化营销计划中的分布情况。
将促销分为利润导向型促销和份额导向型促销,其中利润导向型促销又分盈利促销和亏本促销。利润导向型促销是根据利润指标来定的,份额导向型促销是根据销量目标来分解消费者(客户)数量的,份额导向促销的目标虽然也是来自行政命令,但经过消费者(客户)的价值公式分解,就能够确认这个目标可不可行,如果必须要执行,需要多少资源。最后还需强调的一点是,计划考核的数字指标不要太多,结果指标通常就以销售数据为准,过程指标就以消费者(客户)的获取数量为依据。
二、营销计划的分解体系
营销计划分解体系的秘密除了分解公式的应用外,分解的逻辑也非常重要。有人喜欢将计划分解到业务人员的头上,就停止分解,误以为万事大吉,大功告成。实际上,业务人员本身只是价值衍生体,只有客户甚至是消费者才是价值的来源。所以目标分解,只分解到客户和消费者头上才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才能对销售过程进行真正监控。
那目标分解中提到的历史数据从何而来?除了以自身数据的积累为主外,参照行业的经验数据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新兴行业的新兴企业,如果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借鉴的话,唯一的选择就是请最高决策者“拍脑袋”。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选择请最高决策者“拍脑袋”,一是因为最高决策者是信息最完整和最丰富的接受者,是新兴企业里最有可能做正确判断的人;二是因为最高决策者一般都是企业里最有权威的人,这样的人“拍脑袋”发布的命令,即使有误差,被完整执行的概率也比其他人高。
三、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的转化体系
应该承认的是,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可以用数字的方式直观呈现,某些定性指标,如经销商与厂商依存度指标,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或偏好指标,本身就不具备量化特性,我们对这样的指标进行评估时,又应该如何调整和量化呢?对于喜好、态度、关系等一类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指标的转化,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将这种以感觉类为主的指标用数字的大小来表示程度的深浅,如采用1—10来表示经销商对公司业务人员专业技能满意度的量化指标。二是采用经验数据对定性指标进行补充说明。如经销商希望公司在当地投放广告,希望通过提高知名度来提高零售利润,但厂家认为投放条件不成熟。因为在该地区没有任何广告投放的经验数据,也没有相关公司能够提供相关数据,厂家要说服经销商则只能从经销商利益角度用经验数据进行说明:市场调研的经验数据表明,广告解决的是销量问题而不是利润问题,对于知名品牌而言,少量广告宣传的区域,零售利润比大量广告宣传的区域高出20%;而对于中小品牌而言,这个利润差异也有9%。如果是为了获取更高零售利润,广告不是有效途径。
四、弹性计划对定量计划的补充体系
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方式、手段的局限性,做出的计划,很多时候都赶不上变化,会面临结果与计划存在落差的局面。为了让计划更贴近目标,尤其是定量目标,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办法,让结果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区间内呢?
就如上文的促销案例一样,其中的一种方法是让分解量大于目标量。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分解量一定是多个渠道、多个品类、多个分计划的汇总量,而不是将所有目标放在某一个分解项中,或者只是将某一个分解项承担的任务提高。如前文提到的促销计划分解项就涉及了店内销售、市场拦截、小区推广三个分解项,三个分解项承担的任务量大于目标量,而不是将宝押在某一个分解项上。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将风险分散,二是可以促进业务人员多想办法,为销售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可能。
第二种方法是做最坏结果的资源计划。记住,是资源计划而不一定是资源准备。当市场情况不容乐观的时候,在最差情况下要达成销售目标,需要清楚了解消费者(客户)的获取量是多少,再根据单个获取成本来计算资源总量。计划最差情况下的资源总量的目的,是要让决策者明白,如果发生最差情况,有能力和意愿提供这些资源吗。如果承担这些资源的能力不够,那么这个计划可能需要再讨论,如果结论OK,可以按正常量(而不是最大量)来准备和匹配资源。需要补充的是,这个时候有必要将计划人为地分为几个检查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估和再判断,并适时地调整计划和执行方案。所谓数字化营销计划的四个秘密,其实也称不上秘密。除了营销计划的(数字)指标分解体系属于技术性指标,其他三个体系都属于方法性指标,之所以强调方法性指标,是因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营销人员和一个训练无素的营销人员的最大差别在于:训练有素的营销人员在陈述和思考同质性问题时,即使面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所使用的方法和逻辑还是基本一致的;而训练无素的营销人员在陈述和思考同质性问题时,即使在相同地点、相同对象的情况下,使用的方法和逻辑都是随机的,甚至是混乱的,由此产生的结果也会是不确定的。这才是强调营销方法、营销套路的真正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