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品牌强调“我是什么”,产品强调差异化。这是站在厂家角度自说自话。
IP讲人设,这是把产品、品牌人格化。人格化,就是“我是哪群用户的一员”。品牌想拉近用户距离,但IP就在用户中。这就是IP必须是用户思维的原因。
那么,人设怎么体现呢?用内容体现。内容,要在自媒体上可以自传播。所以,广告是付费传播,内容是自传播。
大众传播是付费传播,拿了钱,无论广告内容好坏,只要合法就要播放。同时,大众传播只是大众媒体内容的“附赠品”。越是优质的栏目,广告费越高。所以,广告是被栏目内容“搭配”出售的。
自媒体传播,首发媒体可能要收费,但内容裂变是免费的。免费的内容,为什么甘愿传播呢?为什么一定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对大众有价值呢?
根据我们对内容传播的了解,大众集中转发主要是因为“共情共鸣”,集中转发后形成共振。所以,内容传播就是共情共鸣共振。
内容裂变力
品牌有两个标志性符号:Logo和Slogan。Logo是视觉识别符号,Slogan是大众媒体广告反复强化的记忆点。Logo和Slogan持续重复,让用户强化记忆,成为识别标志。
现在,Logo依然流行,“超级符号”的流行即是证明。Slogan却不流行了,因为Slogan无法在自媒体上传播。
在自媒体语境下讲内容力时,唯一判断依据是裂变能力、裂变速度。在自媒体上投放的内容,接受者在没有付费的情况下自动转发,就是裂变。裂变是内容的自我复制。
世界上有三种东西具备自我复制能力:基因复制、病毒复制(包括计算机病毒)和模因复制。《思维病毒》的作者理查德·布罗迪称模因为“可以复制的思维病毒”。内容的裂变,其实就是思维复制。
什么样的内容有裂变力?一般来讲,要符合图7-3的条件。
图7-3内容裂变的条件
(1)有衡定的价值观
有人以为内容生产就是讲段子或蹭流量。内容生产要有价值观,三观要正。价值观隐藏在内容中,只有持续生产,用户才能识别。同时,有人认为蹭流量的话题能够获得关注,这种关注是没有积累价值的,只能强化别人。
(2)围绕人性和调性开展内容生产
没有上道的企业,总以为内容生产很难。其实,只要人设和调性确定了,内容可以像流水线一样源源不断输出。
(3)内容的变化与持续输出
与大众媒体广告“一年花几个亿,让消费者记住一句话”不同,内容生产就是每天要说不同的话,然后记住说话的人。《超级IP》的作者吴声把内容生产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同义反复,同质延伸,强化记忆;第二阶段,跨界进击,内容破圈;第三阶段,进入无意识,成就集体记忆,构筑壁垒。
IP人设和内容调性的确立,创始人(老板)及PGC是关键。但内容的持续生产,则是可以众筹。有的企业设立“内容梦工场”,企业内外人员均可兼职参与;更有一些外包,如杜雷斯;还有一些干脆UGC。
内容裂变的路径
内容裂变有两大路径,即自媒体路径,以及渠道组织+自媒体路径。一个是纯线上传播;另一个是线上线下结合传播。新兴企业的强项在线上,传统企业的强项在线上线下结合。
第一,纯粹的自媒体裂变。在自媒体上投放内容,然后自发裂变,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裂变能力。
第二,有组织的裂变。中国的渠道系统是人链,且不论厂家内部的层级,从经销商到二批商、终端店及KOC,现在渠道层面的可控层级已经可以达到4级。慕思床垫首场直播,4000多家门店,竟然有150多万KOC参与。27这就是典型的有组织裂变。
无论是过去的自媒体传播,还是现在与直播结合,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到二级有组织裂变,即可以在一个县做到“百店联动,千群共振,万人直播”。这个过程就是有组织的裂变过程。
必须注意,有组织的裂变,如果内容本身无裂变性,往往只有两级裂变。有组织裂变,相当于扩大了内容传播的首轮触达率,但没有改变内容的裂变能力。
有组织的裂变,这是中国特色的渠道与自媒体结合的产物。有的企业已经把原来承担销售职能的渠道,进行功能重新定位,“空军陆战队”表明渠道既承担分销职能,也承担区域性传播职能。
前面讲过,密度即认知。渠道与区域有组织的传播结合,就可以在局部市场形成“传播压强”,即局部传播密度。对于中小型企业,局部渠道与传播有效结合,集中突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