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销商“窜货”模式的弊端

在经销商群体中,“窜货”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传统做法,是某些经销商赚钱的核心手段,同样也是厂商合作中最普遍、最严重的冲突。“窜货”模式的兴起,早期是和批发市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批发市场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地域广泛、终端有限、物流距离远的背景下,可以为全国各地的批零商高效组织货源提供最佳平台,其运作特性就是低价和跨区销售,只要经销商在批发市场中做生意,自然就能够将货卖给到市场中进货的各地客商,产品一旦到了外地市场,“窜货”也就发生了。后来,由于部分实力较强的厂家通常会给经销商下达较高的销售任务,在仅靠本地市场无法完成的状况下,又为了能够得到厂家给予的年终返利,经销商往往就会冒险降价向外区销售,于是这种主动性就给“窜货”添加上了人为的色彩。

在现实中,“窜货”存在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可以称之为“冲货”,也就是将货从本地市场主动销售到外地区域,这是一种主观人为的行为;另一种可称之为“流货”,也就是货并不是由经销商主动“冲”出去的,而是在外地客商到本地批发市场进货时被带出去的,这种状况通常出现在与区域主流批发市场地理位置很近的周边地区,批发市场的辐射力能够到达这些地区。比如南京众彩批发市场的辐射力很强,与安徽又紧邻,所以靠近南京的相邻安徽市县通常都是到南京去进货,其物流距离比到合肥长江批发市场进货要近很多,于是产品也就从南京“流”到了安徽。

在某种状况下,厂家对于“流货”和一定程度的“冲货”并不反对,比如在刚开发一个新市场的时候,或者在较为偏远的区域,产品发生冲流货对厂家反而是好事,可以帮助厂家对经销商难以配送和维护到的区域进行覆盖,从而带来更多的业绩增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部分经销商也不反对这种状况,前提是产品价格必须要遵守厂家的规定,不能降价销售,不能进入经销商的辐射范围。只是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冲流货不可能都是发生得刚刚合适,按照市场规律,越是物流便利的地方,越是网点密布的地方,越是销售好的地方,就越是会发生冲流货行为,因为很便利也很容易,商家很容易实现产品的跨区域销售。厂家和经销商一直都被困在“猫捉老鼠”的局面,其实,厂家也知道要彻底杜绝窜货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能够实现,恐怕耗费的成本和精力要远远超过窜货本身造成的损失。于是,厂家的精力就主要放在管控“冲货”上面,尤其是降价销售的恶性冲货,而不降价的冲货对厂家而言其实是有利的,这意味着被冲货区域的经销商还没有将市场做透,反而能够促进其更努力地稳固市场;但是降价冲货的性质就不同了,会直接冲击厂家的正常价格体系,降低渠道利润空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渠道商都不愿经营厂家的产品,甚至可能会被迫退出市场。

在此,笔者特别强调部分经销商采取的降价恶性“窜货”模式,这种模式对厂商双方都不会有利,没有哪一个经销商愿意做一个没有足够利润的产品,而厂家得不到经销商的支持,除非完全靠自己来拉动消费者,否则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只要不是纯粹机会主义式做生意的经销商,就必须明白降价“窜货”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破坏厂商合作规则

厂家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维护渠道价格体系和经销商的经销区域,失去了这两点,就会失去广大经销商的大力支持,结局如何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某个经销商发生了降价“窜货”行为,就意味着破坏了整个经销商群体的核心利益,必然也会引发报复性的反窜货,现实中因为窜货而相互交恶的经销商不在少数。这样一来,最终损害的就是厂家的利益,因为品牌是厂家的,就算品牌倒掉了,经销商还可以经销其他品牌,但是这个厂家就完蛋了。所以价格体系和区域维护是厂商共同构建良好市场秩序的铁律,如果哪个经销商违背了这一点,就动摇了厂家和其他商家生存的根本,是绝对不会容许的。

(2)损害商号品牌价值

凡是以降价窜货作为主要模式的经销商,其在当地市场的口碑都不会太好,笔者在考察市场时和经销商沟通,就常常会听到他们说×××就是靠窜货做生意的,一旦在市场中留下了这种印象,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就极为有限。现在稍微具有一定规模的厂家,在选择经销商时都有一条禁令:不得和习惯窜货的经销商进行合作!试想,无法与有一定实力的厂家进行合作,没有机会得到有潜力的品牌,也得不到厂家的充分支持,经销商又怎么会有未来呢?那就只有陷入恶性循环,在降价窜货的夜路上越走越远了。

(3)弱化市场精耕能力

降价窜货模式对于经销商本身来说也没有好处,说白了会助长投机思想,不愿踏踏实实地运作本地市场,只想着在别人做成熟的市场上捡便宜,世上哪有便宜经常让你捡呢?要知道,你现在捡的便宜,一定会在其他地方结结实实地还回来。表面上看起来窜货可以令经销商在短期内获得不少利益,但是却使经销商丧失了对市场精耕细作的能力,将自己的生存空间寄托在别人的市场上,还得不到各方的认同。试想,这样的模式会有未来吗?对经销商来说,只有本地市场才是自己的,不在这块市场上做农夫,把市场做深做透,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核心能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降价窜货只不过是小聪明、小机灵而已,精耕细作才是威力巨大的“降龙十八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