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无样,边打边像。——中国湖南民谚
一 使命是“做”出来的
使命是企业逻辑的起点,但未必是企业现实的起点。现实的企业千姿百态,发展的路径千差万别,但并非所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使命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却不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使命不是来自企业的空想,甚至不是来自企业的设想,它是企业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发现的。使命的确立是一个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企业家对于自身的深层次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企业家对于环境的客观规定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企业对于自身使命的认识往往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方面,企业人发现自身深层次的真正需要,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黑格尔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需要”性质的不同。动物的需要是极为有限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样而无限的。在很贫穷的时候,人们渴望财富;等到一旦得到财富,人们往往发现,财富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1960年,惠普公司创始人大卫•帕卡德在给惠普员工作演讲时说:“很多人认为,公司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赚钱,这是错误的。尽管这确实是公司存在的一个重要结果,但我们要深入下去,去发现我们存在的真实理由——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显得陈腐过时,但它却是根本的……”。后来,惠普公司发现自己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作出技术贡献”。
另一方面,企业发现环境的客观需要,并与外部环境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也需要一个过程。战略管理领域有一个学习学派,它认为战略的出现是个人或者更多时候是集体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包括学习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习如何使组织应变。企业需要不断地尝试,才能逐步找准自己在环境中的角色和位置。尝试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
做企业和盖房子很不一样,盖房子可以先设计、后备料、再施工。假如把做企业比作盖房子,那么做企业的过程只能是“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湖南也有一句民谚,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它的意思是说,草鞋刚开始编织时并没有草鞋的样子,但织着、织着就有了草鞋的样子了。企业创办之初,对于自身使命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更多的是实践过程使它逐步清晰起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企业使命前后表达不一甚至发生重大变更的原因。
联想集团的路子是这样走出来的。柳传志说:“一开始我们也谈不上战略。所谓‘贸工技’路线,是在1994、1995年,才明确提出来的。一开始,我们选择的路就是:先做贸易,学会了解市场、积累资金。实际上,我们是先摸索,后总结。走到一定程度,才回头总结发现,原来走的是‘贸工技’路线。”柳传志认为,任何一个事后证明的成功,一开始都只是定下个大方向,中间不断做调整。他曾经引用长征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四渡赤水其实不是谁有先见之明,只是来回走不通,不过知道大方向是没错的,大方向就是逃出去,别困在那儿。那个时候,谁会知道陕北有子弹呢?”
阿里巴巴公司的著名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也不是一开始就提出来的。阿里巴巴由马云等人于1999年创办。创业之初,阿里巴巴的核心理念仅是三点愿景:第一,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第二,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公司愿景第一条,要做80年的公司,是以一个自然人的理想寿命为参照提出的。后来这一数字改为102年,原因在于从1999年算起到2101年将横跨3个世纪。
只是从2001年开始,马云才开始全面重视使命、愿景、价值观。“客户第一”,是阿里巴巴核心价值观里的一条。当时,马云提出要把它明确地表达出来。大家想出不同的说法,最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马云所认可、接受。于是这句话成了阿里巴巴公司的使命。世界著名公司的使命,也普遍经历过类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