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察布查尔县城战略及县域旅游战略定位

发现吸引旅游者驻留的“人文味道”:以旅游为主的三四线城市战略定位策划。

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市旅游战略定位(部分):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域避暑水庄演绎,如何发现、提炼城市味道,并加以塑造。

西域避暑水庄这个战略定位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就连工作室的专家也没有想到。是我们深入了解当地的资源情况和文化特征演绎的成果。

超常规战略定位策划的三部曲:

(1)发现味道——伊犁河水衍生的水的味道。

在确定察布查尔战略定位时,我们的专家经过调研发现,察布查尔不缺水,但目前状况是水白白地溜掉了。水从哪里来的?从伊犁河来。通过250年前图伯特修建的百公里察布查尔大渠引水到察布查尔广阔地域。

水资源特性:在新疆,水资源缺乏,但在伊犁河谷,特别是察布查尔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图伯特开凿的、有百公里的水渠,长年累月地把伊犁河谷的水通过察布查尔大渠送来察布查尔,这些水除了生活、生产用水、灌溉耕作用水,绝大部分的水就是一走一过,用察布查尔水利局局长的话说:“在这里利用水资源是零成本,如果不合理利用是副成本。”

人文文化特性:察布查尔是满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域。这里出了个图伯特,并且开凿了察布查尔大渠。图伯特开凿大渠与戍边有直接关系,可以追溯到清朝时代,他修筑的察布查尔大渠灌溉了大片田地,让锡伯族人民得以繁衍生息,很好地保存满族语言文化,而察布查尔大渠是新疆锡伯族人民的生命线。

因此,经过与近百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察布查尔局面的访谈,翻阅大量文献,10多位工作室的专家研讨后得出,水资源利用是这次战略定位的核心与灵魂。

如何利用水?城市味道如何通过战略定位策划演绎出来?

察布查尔城市味道构建——水系韵律:察布查尔,一个因水而盛的城市,应塑造因文化而传承的城市,通过水的策划与规划创新,在城市味道(营造)塑造上领先。

(2)演绎实施——西域的味道提炼。

察布查尔味道的头香:水;

辅助头香:林(红柳、沙枣树、幔头柳、圆冠榆树、小叶白蜡、杨树等);

实现战略:创意水世界,拥林听风。

察布查尔味道的中香:渠-察布查尔大渠;

辅助中香:溪流、湖泊(锡伯湖)、湿地、“锡伯古城”、图伯特大道、图公堤等; 

实现战略:水与城市的融合。  

察布查尔味道的深香:锡伯族文化;  

辅助深香: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等;

实现战略:文化与城市的融合 与城市开发紧密结合,价值提升。

水系韵律:演绎水的不同姿态,形成水的韵律,与文化、城市结合形成察布查尔城市的韵律。

动静结合:伊犁河谷——湿地结合;山涧——水潭;小河——溪流结合;瀑布——湖泊结合;大渠——水道结合。

目前,伊犁河谷、湿地(只有一小部分)、大渠、小水道,基本上以孤立的状态存在,尚没有形成生态、文化、艺术、城建一体化格局。

城市规划系统是一系列小系统的组合,涉及方方面面。

常规规划模式主要注重技术上的规划“系统”,在文化、艺术、创意上的关注较少,这种技术性主导的城市战略规划构成了中国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无论是楼宇、道路,都抄袭南方模式。

下图为察布查尔战略定位的“水”故事演绎PPT策划报告节选。

察布查尔战略定位的“水”故事演绎PPT策划报告节选

规划脉络梳理:创意源泉与创意规划成果。

(3)味道营造——西域的山水。

提炼察布查尔城市(县城)三大味道(主策划:戴欣明、吴若末):

水脉是锡伯族得以繁荣昌盛的重要线索,直接表现是开凿察布查尔大渠,开发出良田,并逐步形成“味道一,绿树掩映,屋舍俨然;味道二,溪流纵横,湿地绵延;味道三,重峦叠嶂,碧波荡漾(此意境为工作室应水而形成的对未来的城市味道的阐述)”的生态环境,经过249年(2013年)的延续,形成了“民风淳厚,异域风情”的社会环境。

灵感来源:锡伯文化、满族休闲文化(满族休闲文化经典避暑山庄)、张大千理解的西域敦煌文化、西域(含新疆地区)地域自然与文化。

世界级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城规划战略定位原则:

(1)规划格局思考“大中小”,结合“远中近”:从整体到局部系统梳理,梳理大格局,突显区域,重节点布局,开发层次分明,主次搭配合理。

近山(微景观+人工小山地)、亲水(人工小湖泊)、拥林(大树)、灵动(人文文化)。

保存、保护、活化(老城区),更新(新城区、部分老城区)。

(2)营造原则:寻根问祖(清朝满族休闲文化营造始祖——避暑山庄),但不失时代特征,就此形成特定的察布查尔文化层,纵横有度中强调适合原则——“接地气”。

立足差异化,以浓郁的锡伯族等民族人文文化为切入点,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文轴线(时间轴线)”,以及“伊犁河水的故事”为主题讲述地域特色故事并融入营造规划,自然古拙(虽然是现在建设的,但是应自然天成,道法自然)、格调朴素,民族味道浓厚,尽可能塑造出具独特经历(大西迁)、有阅历(民族融合)、有思想的浑厚气质(思想与灵魂塑造),缔造具有特色人文关怀的“生态经济”平台,成为特色县城城市营造典范。

察布查尔文化层纵向三结合城市定位:

强调生活方式、营商方式、城市营造模式的哲学思考,并贯穿始终……

通过“过去(昨天)、现在(今天)、未来(明天)”的“人文轴线(时间轴线)”,体现“察布查尔城市主张”、“察布查尔城市主义”。

过去:古典主义(意境、味道方面)+印象主义(西域特定自然色彩)——西域特有的自然环境+锡伯文化。

现在:表现主义(意境、味道方面)+现实主义(创意、创新思想)——现代城市的居住与营商思考下的城市表现。

未来:超现实主义(意境、味道方面)+信息主义(“信息主义”发端于信息社会学,智慧城市)——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特别是国际化情况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样的组合与要素把握形成察布查尔城市营造思想,形成察布查尔城市主张,进而形成“察布查尔城市主义”。

察布查尔城市主张:营造以锡伯族为主的多民族特色生活方式、营商方式,形成具有西域特色人文关怀的、与世界对接的城市运营平台,吸引游客。

“察布查尔城市主义”是一种独特的信仰——对“西域休闲方式”的追求,在城市营造上的表现与传递,“察布查尔”名字本身就应该如“香格里拉”一样,具有信仰上的崇拜、心灵上的对话、时尚的追求。

世界级城市文化——特定传说,特定传说与城市区域的融合(PPT解释)。

锡伯民族来到伊犁河谷,生根发芽、繁衍后代,鲜卑瑞兽也可以歇歇脚……

鲜卑瑞兽的前蹄踏出“源圃园”,后蹄踏出“锡伯湖”,翅膀化作湿地,后翼化作大道(图伯特大道)。

伯特大道

鲜卑瑞兽与城市的动静结合:

静:不远万里跟随锡伯人来到边疆,化身察布查尔城市的守护神,保佑人们平安幸福。

动:水的守护神,经常在察布查尔大渠上查看,让生命线得以畅通。

鲜卑瑞兽身体化作树林,经脉化作水路,坐与其间能够听到鲜卑瑞兽的呼吸声(风吹树林、翠鸟啼鸣)。

云端飞舞:鲜卑瑞兽与锡伯湖水共舞,静静的湖水映衬蓝天白云。

察布查尔县城城市的整体格调(味道)规划控制:

关于城市整体格调的控制:

由北向南形成城市规划意境,并在大的格局上进行规划,从自然天成(湿地+老城区)到独具匠心(新城区),再到产业创新(中小企业创业园+伊南工业园),形成:

生态湿地+老城区(人文风情聚居地)——过去;

创意西域水城(新城区+老城区)——现在;

可持续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伊南工业园)——未来;

过去——给游客创造价值;

现在——游客价值+宜居价值+旅游集散地价值;

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未来发展的基础。

城市整体格调的控制图

湿地公园战略的定位:如何对接世界级察布查尔锡伯水庄。

战略定位为西域湿地:功能上是公园,但营销上是西域湿地;公园作为技术性词汇,兼民俗词汇,应正式宣传西域湿地,强调西域这个特定名称,与内陆的湿地形成对比,为差异化宣传、差异化经营打下基础,也为世界级西域湿地的定位做铺垫。

战略定位上的递进关系:西域湿地应与伊犁河边的自然湿地形成呼应,形成自然观光、旅游休闲、生态宜居的递进关系,是锡伯水城的一部分,与老城区形成锡伯水城。

城市味道上的递进定位:

过去:伊犁河边的自然观光、西域湿地的旅游休闲。

现在:老城区改造成生态宜居城区,与老县城形成锡伯水城。

未来:新区、湖泊、源圃园等,全部内容形成西域水庄。

时间轴线:西域水道。

城市味道上的递进定位——三大格调区域:

湿地及老城区、新城区、产业区,“三区”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县城城市味道总体格调规划布局。

过去:伊犁河边的自然观光、西域湿地的旅游休闲。

现在:老城区改造成生态宜居城区,与老县城形成锡伯水城+湿地公园。

未来:新区、湖泊、源圃园等,全部内容形成西域水庄。

时间轴线:西域水道、图公堤。

格调轴线:过去、现在、未来,自北向南形成生态休闲、城市文化、产业服务轴线。

县城城市味道总体格调规划布局:

察布查尔县城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借此融合湿地、老城区、新城区、产业园区四种味道(多重意境)。

察布查尔与伊宁南岸新区衔接情况

县城城市味道总体格调规划布局

这张图的上面部分是湿地公园方案,是典型的设计院(机构)的成果。先考虑建筑,后考虑湿地,不是建筑配合湿地公园,而是湿地公园配合建筑,为了在这个地方做建筑而去规划,因为这张图人为的痕迹太明显,一看就知道不是天然景观的优化方案。这样的方案在大城市比比皆是,没能得到认可。

我们在战略定位策划时的考虑是道法自然,拙朴的味道、哲学的思考、西域的情调,形成差异化,不可以复制的意境营造。

以下是我们优化后的湿地公园与老城区的衔接,会让游客以为是原始的状态。

优化后的湿地公园与老城区的衔接

西域湿地的特色是察布查尔城市最大的自然特色,也是特色休闲的主要要素,强调这些特色就会形成差异化。

从特色城市角度讲,湿地公园应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本次战略定位的八卦图形月潭(北面湖泊)、禄山(对应月潭)位置实为中心区域、中心点。

湿地公园战略定位八个要点:

(1)回归自然,营造西域特色环境,提升周边地块价值。

(2)“世外桃源”式湿地公园,返璞归真,小山环抱。

(3)一个主山——禄山,一个水面——月潭,形成山水八卦湿地。

(4)划出专用地块进行配套开发、房地产开发。

(5)尽量减少人为建设性景观(没有价值的景观)。

(6)尽量不修建笔直的道路,要做到曲径通幽,与城区的笔直大路形成对比。

(7)天际线控制,此区域最高处为禄山凉亭。

(8)户外自行车运动天堂,打造西域湿地自行车车道。

察布查尔县城再造山系、水系构建示意图:

察布查尔县城周边没有山体的都是大缓坡,南高北低(伊犁河边湿地)、东高西低(伊犁河下游),很远的地方是高耸的大山。也就是说,察布查尔县城不缺水,缺山,没有山,就无山水可言,没有山的对比,水的美、韵律也不能突显。可以疏通河道,因为从察布查尔水利角度看也要疏通河道。

以月潭、禄山作为与察布查尔城区的联系,构成“日月星辰”湖水(潭)体系、“福禄寿喜”山峦体系。

月潭,“北面湖泊”现状(战略规划前状况):

过去:据调查得知,此地早年都是芦苇、沼泽,一派自然湿地风光。

现在:直接排放生活、放牧污水,主要由水稻田、草地、林木组成,没有规划痕迹,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环境,属于没有旅游价值、休闲价值的荒地。

月潭,“北面湖泊”现状

察布查尔县城再造“水系”构建示意图:

我们经过走访得知,早年察布查尔老城区水道纵横,家家户户门前清水湍急,后来的城市改造也没有逃脱大城市改造的弊端。

合并湿地公园、源圃园、察布查尔湖、西域水道、锡伯湖,同时建议设计规划院从技术角度恢复部分老城区水道。有价值的院落仅恢复门前水道就有旅游价值,因这些院落本身就是文化,这样做更符合“文化、旅游、城建一体化”的理念。

察布查尔县城再造“山系”构建示意图:

山从哪里来?

挖湖堆山,顺势而为。最高建筑物为堆出来的山顶上的“阁”,登顶有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再造山体,形成山系,对应阴阳五行等堪舆,为儒释道的文化融合进行铺垫:

东山(察布查尔湖东侧)、南山(锡伯湖南侧)、西山(源圃园内的山——寿山)、北山(湿地公园的禄山)。

察布查尔山系、水系示意图(戴欣明手绘)

这些哲学上的思考,味道的营造最终要对接到规划设计上,那么就要给规划设计以明确的指示、提示。

战略定位的规划实施对接提示:经济、旅游轴线。

两道:西域水道(市民休闲、旅游)、图伯特大道(产业大道:南北向,通中小企业园区、工业园)。

一路:锡伯路(旅游大道:东西向,通锡伯古城)。

一堤:图公堤(察布查尔的过去、现在、未来人文文化展示轴线)。

两湖:察布查尔湖(中心湖泊,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向伊宁市靠拢,形成一体化,察布查尔湖会形成地理上的中心湖泊)、锡伯湖(“图公堤”堤上,南面)。

四潭:日潭(西面源圃园)、月潭(北面湖泊)、星潭(源圃园南面)、辰潭(锡伯古城内),用日、月、星、辰串起察布查尔城市故事。

六山:大兴安岭山(中心山,对应察布查尔湖)、小兴安岭山(对应西域水道)、福山(对应日潭)、禄山(对应月潭)、寿山(对应星潭)、喜山(对应锡伯古城中的辰潭)。

十八景:在城市开发中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图伯特大道和锡伯路规划

图伯特大道、锡伯路是这次战略定位策划的人文文化注入的骨架:

营造图伯特大道——森林大道(因为这条大道是伊宁人,外来旅游者来察布查尔的必经之路,所以,以城市拥抱森林、森林拥抱城市为主题,并突出这个主题,立即给人以独特的味道)+产业大道,连接产业园区,图伯特大道终点——贯穿伊南工业园。

图伯特大道成为有文化内涵的森林大道 ,用图伯特大道串起过去、现在、未来的城市营造意境层次。

营造锡伯路,把这个条路上的珍珠(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锡伯人文文化旅游大道,从锡伯古城到“西迁故里”爱新舍里镇。

这样,城市战略定位得以与城市基础设施对接。

图伯特大道规划

从城市规划策划角度看,图伯特大道为“骨”;湿地、老城、新城、创业园、工业园为“肉”;锡伯文化为“血脉”;察布查尔大渠——水为“灵魂”,以此再造城市水系。

  工作室专家在察布查尔未来新区的泄洪渠(西域水道营造位置)一带进行实地勘察,以确定西域水道的营造可行性。发现这里的水非常凉,水流湍急,有一公里长,这让我想起了承德避暑山庄内一公里长的热水河。因此,可以突出旅游特征:承德避暑山庄有世界上最短的“热水河”,察布查尔有世界上最短的“冷水河”,加强了和承德避暑山庄的联系。

老城区水的味道构建:察布查尔老城区域(老城区),组成锡伯水城。

新城区水的味道:察布查尔县城新城区域(老城区+新城区+湿地等开放式组合),组成锡伯水庄。

新城区核心区水的味道:察布查尔县城新城核心区域(原有绿化带+泄洪渠+新老城城区水系),组成——西域水道。

注明: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大规模修建水道不现实,在西域水道营造上主要考虑新老城区水道的技术问题,让上水尽可能畅顺流出。

两道:西域水道(市民休闲、旅游)、图伯特大道(产业大道:南北向,通中小企业园区、工业园)。原有绿化带+泄洪渠,组成西域水道。

西域水道:水路旅游、市民休闲轴线。

西域水道——新城区核心区:观光景观带,西域水道成为新老城区的“轴线”——水路旅游、人文文化展示、西域自然味道体现,以及市民休闲轴线。

西域水道连接察布查尔县城老城区、新城区。

察布查尔老城区,新区的衔接策划:

伊犁河谷及湿地是“过去”的意境及味道,老城区是“现在”的意境及味道,新城区是“未来”的意境及味道。新老城区衔接是最能体现城市味道的地方,利用原来预留的长2500米、100多米宽的绿化带,营造成西域水道。

察布查尔西域水道细化分为:

水云坊、窄西湖,新城区水系、老城区水系,并与察布查尔湖、锡伯湖、湿地、察布查尔大渠等形成“察布查尔水系价值链”。

“察布查尔水系价值链”连接水系——西域水道图示(戴欣明手绘示意图)

现场勘察与卫星图片的对比

这是结合谷歌地图及实地对照后制作的PPT,战略策划绝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实地勘察,还要利用现代科技。这样的PPT报告在汇报会上的说服力非常强,就连规划局局长、旅游局局长都说我们观察的非常仔细。

这个PPT上的手绘规划图是局部放大图,这里的山系、水系都是本次构建的,对地块进行优化,营造世外桃源式开放区域。

营造窄西湖:西域水道。

营造锡伯民俗文化食街:左街+右街,民俗建筑为主,以“旅游集散地”为主题的商业文化街区。

左街+右街(巷):察布查尔最著名的商业街“左街、右街”,取平衡之意。

水云坊:休闲街道,也是市民休闲公园。

锡伯民俗文化食街,左街、右街(右巷)营造模式:

(1)以锡伯民族建筑为主,融汇哈萨克等民族的建筑特色,按“景点”的规制营造。

(2)不能完全照搬古建筑,应该在古建筑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的思考,但又不失民族味道,古朴中透着时代气息,体现一代人的思考,形成这个时代的文化层,并反映在规划布局及建筑营造特色上(见平遥古城的锦宅营造案例)。

(3)需要作坊式经营,暨“前店后厂模式”,减少淡季客流不足带来的经营问题。

(4)是“商业街”和“文化产业园区”的集合。

(5)政府扶持,企业合作。

(6)规划设计需在政府的战略指导下(战略定位要求),相关创意设计需要政府有关方面进行审核。

一般的策划机构是不太可能做出这个城市战略策划的,需要首席策划具有设计师的功底,但是这不是完全的设计。设计机构是不可能这样做的,策划机构也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设计师,除非首席策划自己就是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