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价值是价格定位的根本

价值决定价格,企业最终的价格决策基于对产品价值的判断。

1.用价格准确传递价值

王老吉的价格定位非常准确,既实现了销量最大化,又保障了企业利润。那么,王老吉是如何保证3.5元终端零售价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呢?

一方面,它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之后,与可口可乐等市场上主流品牌形成了差异,避免了短兵相接,进入了所谓的“蓝海”市场。另一方面,淡淡的中药味成了“预防上火”的佐证。这样通过价值的塑造提升了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消费者自然而然的接受。

给消费者一个接受这个产品、接受这个价值的理由。很多时候,是因为企业对产品的表达方式与内容上与消费者沟通得不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因此产品价值也被低估。

笔者接触的一个香菇酱品牌,市场动销不理想,在市场上与消费者沟通之后发现,消费者对其价格不认同。觉得那么一小瓶酱就卖8块多钱,认为不值。其根源就在于它的产品理由,没有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高性价比。

2.感知价值决定产品定价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消费者不买便宜的东西,而是买赚便宜的东西。

想让消费者有赚便宜的感觉就必须包装产品的感知价值,让消费者看到这包装的时候,感觉产品就值这个价格,自然掏钱购买。

消费者对价值的认识,主要是从产品的质感、功能、服务、品牌,甚至传递产品的那种仪式感上来体现的。好处越多越觉得值钱,越觉得值钱就可以抵消消费者所支付的那个价格成本。

产品的手感、口感、质感,都影响消费者对价值的判断;功能的独特性、差异性也决定了对你价值感的判断。苹果、三星手机的功能,外观都决定了对其价值的判断。记得诺基亚有一款手机,通过宣传一个降噪的技术和功能,打动了很多人,直接付款购买。产品的仪式感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判断,苹果这方面做得最好,尤其是在他的专卖店或授权专卖店,当销售人员为你打开产品的那一刻,他们会戴上手套,轻轻地用刀子划开塑封膜,小心翼翼地将产品拿出,帮你贴膜、安装程序等,那一刻让你觉得这个产品异常珍贵。

3.关注特殊的价格需求

人们有时候对价格缺乏理性,很多人认为,高价等于高质。因此,在某些领域,低价并不一定卖得好。当产品的品质难以通过外部指标评估的时候,就只能用价格来判断了,价格高则给消费者的信号就是质量好,价格低则反之。

高贵等于尊贵。这在奢侈品领域很普遍,越贵就越显得珍贵,这是消费者对价格的一种心理共性,通过高价来体现产品的价值。

国内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追高不追低。在房地产领域有共识,价格涨幅越快,销售越快,价格下跌反而观望更严重,这就是普遍的心理。

4.产品的敏感度决定价格

定价决策时,需要关注产品对价格的敏感度。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敏感产品,家庭必备的一些必需品多为敏感型产品,比如肉制品、酱油、醋等,这类产品要想打造超高端产品不太容易被消费者接受,适合做规模化发展,制定合理价格不宜过高。

另一种是不敏感的产品,像保健品、白酒、红酒等都属于价格敏感度比较低的产品,甚至追求高价带来的“面子”上的隐性需求,这类产品适合通过价值的塑造,合适的价值主张,打造超高端产品,赚取高溢价。

5.注意消费者的接受极限

虽然消费者对价值有判断,但是不能超越他们价格接受极限,一旦触及这个底线,难以实现动销。

巴黎迪斯尼乐园,1992年4月份开业,两年间他们的定价是250法郎,可是这段时间营业额非常差.后来委托调查公司研究发现,法国人当时接受的价格是200法郎,也就是说,他们对迪斯尼乐园判断的价值是200法郎以内.于是,巴黎迪斯尼乐园将门票价格调整为195法郎,游客数据剧增,当年实现了盈利。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企业,要搞清楚消费者的接受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