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员工评价场景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情形:管理者对不同人的评价会有“做当下的工作还行,但发展后劲儿不行”或者“当下业绩能力欠佳,但潜力不错”。我们已经知道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岗位的特征组合,那么潜力又该如何界定呢?
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对潜力的描述:
表3-9 典型咨询机构潜力模型总览表
机构名称 | 核心内容 | 重点指向 |
DDI | 领导力前景:领导倾向,激发员工潜能,可靠性和自信 个人发展导向:乐于接受反馈,愿意接受建设性批评 复杂事物掌控力:多任务处理,适应性,预见性,对未知掌控 平衡价值与成果:文化适配性,追求结果的热情 | 动机、自省学习、适应、行动、个性特质 |
光辉国际 | 学习敏锐度,包括五个维度: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和提升,了解优势和弱点,消除盲点,利用优势 人际敏锐度:因人而异回应与合作,嗅觉灵敏,解决冲突 变革敏锐度:开拓精神,引入新思维新观点,容忍不确定性,直面变革阻力 结果敏锐度:追求高绩效,充满激情,影响推动,利用资源 心智敏锐度:善于思考,处理复杂问题,博览群书,求知探新 | 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创新、成就动机、学习思考 |
亿康先达 | 动机:强烈的责任感和热情度去追求目标 好奇心:新体验,新知识,新反馈,开放学习和改进 洞察力:收集理解信息 人情练达:善于沟通,说服他人,建立人际联系 韧性:逆境受挫不言放弃,追求目标不懈努力 | 动机、学习、人际、个人特质 |
凯洛格 | 思维潜力:好奇心,洞察力,思维敏捷,快速反应,精细分析推理,创新思维 人际潜力:换位思考,开放接纳,影响说服,自我意识,成熟稳重 内驱潜力:追求成就、权力和亲和 | 学习、分析、人际、成就动机 |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行业内对潜力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也有明显的共通之处,那就是潜力实际上更多的关注冰山下的个性、特质和动机,尤其强调的三个要素是成就动机、学习创新和人际敏感。
因此,胜任力是包含潜力的,只不过在应用的时候侧重点有所不同,胜任力更多强调员工针对当下岗位的匹配程度,是否能产生高绩效,而潜力更多的关注未来,这个“未来”也包含两个方面:
可塑性,即当下岗位尚未展现高胜任,潜力对人能力的塑造和提升,通过这些潜力特征组合,可以促使员工在未来胜任当下岗位,实现人和岗的匹配。
成长性,即未来某个更高岗位的可达成度,这些潜力特征是员工持续成长背后的驱动要素。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潜力模型,促使企业关注未来,关注人才的准备度和成长性,才能更好的基于战略布局人才。
无论是胜任力模型还是任职资格标准,均指向的是完成特定岗位任务目标,个体需要具备的特征要求组合,都是人才标准的一种体现形式,但在具体的企业实践上,两者又各有自身的侧重点和引用差异。
表3-10 胜任力模型与任职资格的差异
对比要素 | 任职资格标准 | 胜任力模型 |
所含内容 | 几乎涵盖了胜任岗位的全部要素:学历、专业、年限、核心贡献、专业经验、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素质特质等 | 主要是深层次的能力、素质、特质要求 |
应用对象 | 专业技能类员工 | 中高层管理岗 |
应用场景 | 偏向考核和认定,输出通常是更关注结果 | 聚焦在评估和评价,更加关注员工能力是否适配,如何提升 |
适用企业 | 中大型企业,岗位众多,岗位,序列体系比较完备 其他中小型企业,人少岗位少,投入产出比较低 | 任何企业,胜任力是一种反映人才标准本质的管理工具 |
总之,围绕任职资格标准和胜任力模型,绝对化的讨论孰好孰坏,孰优孰劣其实意义不大,两者均是人才标准的外在体现,只有明确目的,区分应用对象和场景,契合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从而引导员工的发展并持续创造价值,实现人才不断涌现,企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