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
《茶百戏:复活的千年茶艺》(章志峰):惊世绝技,叹为观止。弥补了中国茶艺,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好书、奇书、绝技。
2013年7月13日
冈仓天心《茶之书》:日本茶道关注的不是茶叶本身,而是借饮茶过程的人生感悟与思考。或者简单说,是茶外围的仪式过程,不是茶叶内涵属性的自然延伸。这是茶道之一的分支,认其为茶之道,还不够格。茶之道,只能在中国,才能得其大全、本真、大境界。
2013年7月15日
台湾地区茶道将品茶做成修行,与日式茶道的区别,主要在感悟的中国文化基因,形式上差别不大,可谓自得其乐。《茶21席》,算是品茶修行的一次跨界吧,通书我只对这款白毫乌龙感兴趣。
2013年7月16日
打发高铁时间,买了《读书》。在1986—1998年间每期必看,陪伴智识形成的杂志。自那以后,已有15年没再看过。翻开《读书》,依然是十几年前的熟悉词汇:自由的悖论、饥饿政治学、乌托邦的荒原……我明白,《读书》没有变,变得是我,变得是时代。变得是进步,不变的是优秀。这是问题最多的时代,却显示出正在迈向最好的时代,因为时代给予我们越来越多变或不变的自由,或自由选择的机会。
2013年7月22日
中国茶道,不必罕于言利。生命之体,在于利养。利生万物,是《易》哲学之精髓,也是汉族原始精神之核心。吾之茶道,非标榜安静、清寂、清廉等,独倡在利、在生、利生万物。
2013年7月23日
《茶学全书》这一套书将中国古代茶文悉数收录。编者的古文功底,矫正了很多断句的错误,文献价值很大。《茶文观止》是《茶学全书》的目录提要,撰写者注重对原文意旨的描述,没有附会引申,较能见原文意思,很难得。
2013年7月24日
茶叶的包装:100g的茶叶用3kg的包装,叫礼品;100g的茶叶用50g的包装,就不是礼品?送礼,国人习惯手感重的,感觉有料贵重,100元的包装成本可以把茶叶卖到3000元/斤,5元的包装茶叶只能卖100元/斤,真是虚胖的消费习惯。
2013年7月29日
深入了解下辟谷,看来无甚新意,能做或容易做的,无非:①换食——将五谷肉类换成绿叶蔬菜及水果;②减食;③转移注意力,打坐、冥想等;④呼吸引导术,所谓吸风饮露,吸收自然能量、宇宙能量之类。辟谷理论,阴阳五行生克图谱,都出自《黄帝内经》,用白话说一遍。
爱不应去考验,但真爱是在考验的时候,才真的存在。珍惜这种福分。
2013年7 月31日
袁伟时的《缠斗》。不能认同袁伟时对辛亥革命意义及孙中山整体否定、对袁世凯整体肯定翻案的理由,因为袁伟时的评论历史也是一种基于假设的判断。如认为孙中山因为宋教仁案进行二次革命是阻断了法制解决的路径,并认为孙中山、宋教仁政治幼稚,而袁世凯是有能有功。但袁伟时何以能肯定孙中山不二次革命,杀宋教仁者会被绳之以法呢?逻辑上没有这个必然性。用这种没有必然性的假设评论历史,不是进入另一种历史谬误?
2013年8月4日
台湾地区一代新茶人,对于茶的贡献,看来只能归结为文人茶的复活。这本《茶席》对中国茶历代品饮方式的阐述,非常简练,浸透着自己的体悟,是难得的好茶书。但也仅止于此:从这类文化茶里不会诞生中国新的、消费的、大众的茶文化。根本言之,茶的冲泡等可以踵事增华,茶叶却很难做到品质稳定恒定。这是中国茶的大问题。
2013年8月11日
通览《剑桥中国文学史》,这部著作是对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和作者——及其时代的一个介绍,试图勾勒一条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脉络,严格说是文学社会学或文化史,缺少对中国文学内在文体与美学意蕴的挖掘。钱基博的《中国文学史》恰可补此不足。钱钟书可谓干父之蛊、青出于蓝者,家学渊源,文脉所系,虽无后传,此父子已为里程碑。此生不虚矣。
2013年8月18日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如果不是历程,这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否可以定义清楚,是令人生疑的。国民性经“五四运动”的推动,成为现代中国反思的主要课题,但是我现在的结论是:中国的问题不在民性,而在国性。中国几千年,有民,有官,有黄帝,有王朝,没有的正是国家。以此而论,共和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统治“中国”的国家——统治一个岛的“中华民国”,是不能戴上“中国”这顶帽子的。
2013年8月19日
玩物怡情:五圣图——诗、茶、禅、道、书。
2013年8月24日
《圣经》《古兰经》记录的是历史、神迹与训谕,佛经是故事与说理,《老子》只有道理与思想,没有任何故事或案例。从篇幅上,佛所说最多,次上帝,再次穆罕穆德,老子只有5000余言。从黑格尔以下的西方哲学,普遍认为中国原典精神缺乏抽象性,我不予认同。中国原典思想之精髓,西方哲学家们还要重新认知,国人不应自卑自弃。
2013年9月11日
“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这本《哲学的慰藉》让我产生新知的见解,对我从事的咨询行业,包括个人的存在,都可以用这句话做概括。为什么我会如此存在还心安理得?就是这句话,让我兴奋了。
2013年9月15日
《坛经》里五祖云:“自古传法,命若悬丝。”苏格拉底为智慧而被判死刑,慧能受追杀,中外古今都是一样!”
2013年9月20日
古诗之最:
李白的《静夜思》可在第一,知晓能吟者最多;王维《鸟鸣涧》第二;杜甫《悯农》第三;杜牧《清明》第四;王之涣《登鹳雀楼》第五……
诗词最高水平的标准,应用字最白、最少,而意味最深远,吟诵最容易。
2013年9月29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鸟鸣涧》是《王维诗选》的第一首,这本书跟着我已28年,书上的批注也是28年前的。经典一旦创造,就不会随时间改变。
国人对王维的研究在大学文学系也是显学,可是入谷仙介的《王维研究》却是比较全面与有深度的,考证也很严谨,应令中国学者汗颜。
2013年10月3日
《融合时代——推动社会变革的互联与创意》,刘积仁史与蒂夫•佩珀马斯特著,描述改变未来的九大趋势。
2013年10月13日
《三体》价值观:黑暗森林的黑暗灵魂。
2013年10月11日
最有力量的文章,不是才气与修辞,还是以“真”直击本质:让现象的、现象背后的、现象之外的,欲迎还拒,扭捏作态,都无处遁形。
不说错话,是水平,养成多听少说习惯,不难做到。不说废话,是能力,没有思想与文笔的长期历练,做不到。
2013年10月14日
史华兹的《寻求富强》值得一读。
这本书立场太偏颇,要瑕不掩瑜,不要一好百好。严复包括杨度、梁启超(不谈康有为),在君宪与共和的历史选择上,都是错误的,是与他们自己思想逻辑背道而驰。
孙中山没钱没枪,脾气不好甚至私生活不检点,但是他坚定共和、反对皇帝,是历史的进步。
2013年10月18日
梁漱溟的人格气质,算得上“当代孟子”。世界文化三路向说,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见识超人;即使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也能自圆其说。《人心与人生》从宏观回归微观,从社会回归自我,从改造社会回归自“格”其心,有儒者入佛的精神。
2013年10月24日
电影《汉娜·阿伦特》: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最深刻、最具勇气的思想家之一。她没有放过受害者群体里领导者的责任,更挖出了20世纪最骇人听闻罪恶(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的根源——以服从命令的名义,放弃人类天赋的思考的责任,为滔天罪行免除道德谴责。
汉娜·阿伦特的观点引发巨大争论,但历史最终站在汉娜·阿伦特一边。这种思考力与勇气,真是令人感佩。本片最后九分钟的演讲与论辩,堪称人物传记电影的新经典。
2013年10月25日
《好产品,坏产品》:提出衡量优质产品的七个指标:性价比/实惠性、用户适合度、工艺水平、情感吸引力、美感与成熟度、象征与文化价值、环境友好。本书将质量的内涵与外延扩展到消费者的所有产品感知点,尤其强调了“质量=品位”。本人以两年前的《中国企业缺少对产品的虔敬之心》,与作者有戚戚焉!
2013年11月4日
余秋雨《极端之美》将书法、昆曲、普洱茶列为三项举世独有的中国文化极品,认为只有这三个文化产品体现了极品的五个特性:独有性、顶级性、具体性、共知性和长续性,并将这三项认为是文化暗藏的命脉与胎记。
大概只有书法是毫无争议,其他两项,只能归入他的个人癖好。据说普洱茶的文章引起较大反响,自是一家欢喜几家愁。虽然,书依然是值得一读的。
还是忍不住要把《极端之美》里的这篇《品鉴普洱茶》读完,赞成将“陈釅、暖润”两个词看成普洱茶的特性。普洱茶的独特性也确实是:漫长的时间也能让美学展现出一种深刻的逆反。原来让人担心的不洁不净,经过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转化、分泌、释放,反而变成了大洁大净。——余秋雨将普洱茶列入文化极品的原因看来在此。穿越时间能留下来、还能大洁大净、带来纯粹口感体验的,普洱茶确实所有茶种里等级序列齐全者。如此看,作为活的文化遗产的普洱老茶,确实可列入极端之美者。
不过,理解不等于认同。我还是钟爱顶级绿茶,只能在“一时”中体验就消失的美。当然,喝遍普洱茶老茶头,是文化土豪金的特权,非一般人可享。普洱茶老茶头的绝妙,我没有体验,但可以想见的,即使尝遍,也不会改变我对绿茶的心爱。
趣舍不同,爱茶一也,不妨各执己见,不必求同耳!
2013年11月12日
《拯救与逍遥》是1988—1989年间,被我插入一百多张点评的著作,大多是欣赏其解析思路,不同意他的结论。刘小枫认为要在中国导入基督教的拯救观念,随后宣传神学政治论,是个很难被归类的学者。当时,有人将他视为《在约伯的天平上》的那个人。中国人或者东方人,喜欢的是解放,而不是被拯救——尽管实际的结果却是东方人被束缚,西方人获得了自由。这是观念与历史的吊诡。
2013年11月17日
《小巨人——不做大也能成功的经营新境界》:总算有一本阐述与快速做大、赢家通吃的大而强法则相反现象的著作,这是另一种真实。这意味着做企业,并非只有一条路、一个模式、一个位子,在各行各业都有做成小巨人的机会。
我们最近在探索着帮助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实现有价值销量增长的路数,与此书的信念相通:小巨人虽小,却有伟大的灵魂。
小巨人的灵魂是什么?当然不是故意做小,而是对品质的追求永远优先于增长的欲望,寻求的是在品质与顾客满意的前提下适度的、有价值的增长。
此书出版于2005年,现在才首次引入国内,显然与时代的某种未被明言的需求是有呼应的。《基业长青》作者吉姆·柯林斯评价道:“做大并不等同于卓越,卓越并不等同于做大。”《紫牛》作者高汀则说得更明白:“保持小规模经营是做大企业的新型方式。”还是营销人的观点深得我心。
2013年12月6日
《曼德拉传》的最后,作者总结:“从最根本上说,曼德拉最伟大的成就便是通过监狱生涯彻底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南非,整个世界也从此因他而变得不同了。”他改变了什么?曼德拉早年是很有攻击性的,27年的监狱,让他体会到南非的未来需要建立在宽恕与饶恕的基础上。这是他的伟大所在,与他的前辈甘地一样。非暴力的思想,是人类精神文明最伟大的结晶,而这个思想,都与南非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有关,或许有天意藏在其中!曼德拉精神,永存!
曼德拉对温妮的爱与包容,足以见出曼德拉怀着一颗真实纯净的感恩之心,绝不是把感恩当作控制他人工具的各种培训课堂可比!
永远的曼德拉,永远的家驹,永远的光辉岁月,永远的自由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