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引导孩子做改善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不断进步,乃至更加优秀,毫无疑问是每一位家长都念兹在兹的心愿。

即便家长能够放下心中不必要的焦虑,在耐心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仍然不免出现一些“差错”,比如以下情形:

——我就没见过这么不听话的孩子!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

——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看。

——现在还学会了说谎,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竟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

——他明明认识这个小朋友,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

——都拿起人家的乐高一起玩了,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

——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有,无论什么特长班学一两次就不愿意去了。

——唯一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游戏,手机夺也夺不下来。

——……

坦率地讲,上述情形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规律来看,都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即便如此,相信绝大部分家长仍然会坚持希望孩子可以做得更好。

这就涉及家长该如何进行引导的问题了,或者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停止抱怨,尤其需要避免一味地批评或者责骂。

(2)确认事实并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询问孩子做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引导孩子找到具有相似效用的替代行为。

(3)观察并发现孩子某些行为事实背后可能隐藏的闪光点。

拿孩子普遍感兴趣的网络游戏举例,我们会发现,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都能呈现注意力相对专注的一面——单就注意力专注而言,难道不是值得称颂的地方吗?

(4)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建设性、引导性的做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承诺。

——少说“不要玩游戏”,多说“如果你想玩游戏,计划玩多久呢”。

——少说“记得不能马虎”,多说“你能够做得更仔细一些,对吗”。

——少说“要有礼貌”,多说“你可以做到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对吗”。

——少说“不能撒谎”,多说“你更愿意跟爸爸、妈妈说实话,对吗”。

——少说“不能乱动人家的东西”,多说“要用别人的东西,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意,对吗”。

——少说“你应该……”,多说“和爸爸、妈妈一起努力做得更好,可以吗”。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见做得有多差,之所以家长会认为很差,往往是将“别人家孩子”作为标尺比较出来的。关键问题在于,“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一样虚幻的人物。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正在不断成长的孩子呢?

所以,家长真正谨记在心的是:

看见孩子不够好,父母心中肯定躁;

悉心发现闪光点,再加鼓励真正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