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是力量、认知才是。
1992年11月3日,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小名Bill Clinton)当选美国第42任总统。从当选之日起到他正式入主白宫有将近2个多月的时间(正式就任是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借这个时间邀请美国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接近300人(一说500人),一起来到他的家乡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共商大计。
当其时也,苏联刚刚解体,美苏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停止了。因此,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的改变与美国的角色”,即冷战之后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据说,该会议持续了近三周的时间,先后提交了近2000份报告,最终,与会精英得出基本共识——军备竞赛模式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潮流,未来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将掌握世界的主动权。
在随后8年的美国总统任期内,克林顿的执政核心一直围绕着这项认知进行。
- 1992年2月,克林顿发表了题为《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指导方针》的报告。
- 1992年11月,克林顿宣布成立内阁级别的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并亲任主席,成员包括副总统戈尔、总统科技助理、内阁部长以及联邦政府有关部门首长等。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总统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紧接着克林顿又成立了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作为政府最高科学技术咨询机构,为联邦的科研拨款以及提供咨询和决策。
- 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倡议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我们所熟知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 1994年9月,克林顿政府出台了《国防科技战略》,强调科学技术在保持美国军事优势、军备控制、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削减军费开支和增加科技投入成为一体两面的好事。
- 1994年和1995年,克林顿政府陆续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包括《科学与国家利益》、《技术与国家利益》、《为了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技术》等,用于阐述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框架。
- 1995-2001年,美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的增长速度年均5%,高于欧盟(3.8%)和日本(2.9%)。
在以上的这些政府行为中,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并非是权宜之计,克林顿将之作为美国未来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当做政府一号工程来抓。克林顿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在全美国范围内建立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促进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家庭的信息联通和信息共享。与此同时,克林顿通过税收等手段大力鼓励民间投资进入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NII和其他相关计划大获成功,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在随后的20多年中不断提升直至今日。
- 90%以上的互联网核心算法从美国诞生,被美国操控
- 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特尔、甲骨文等巨型科技新兴企业诞生于美国
- 半导体、微处理器、通讯设备和网络方面的新技术大多发明自美国
- 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命科学等全球高技术前沿领域被美国牢牢把持
- 信息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美国经济实力在全球一枝独秀
- ……
一想到美国总统克林顿,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和性丑闻挂钩,但实际上,凭借在适当的时间节点提出“冷战之后,美国应该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克林顿总统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巨大,对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增长有相当大的贡献,这就是重构关键问题的力量。
再讲一个例子,它也能说明重构关键问题的力量。
1906年,美国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一家专门生产相纸的哈罗依德公司成立。194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家公司购买了一位业余发明家“电子图像复制”的技术专利(复印机的技术)。不要以为哈罗伊德公司是捡了漏,当时的主流大型企业(包括GE、IBM和一些大型印刷机厂商)也看到了这个专利,但他们认为这个专利根本没有用,理由是按照专利制造出来又大又笨重的复印机,单价会达到4000美元,没有那个企业会花这么多钱买复印机——因为竞品复写纸很便宜,虽然复印机效果更好,但花这么多钱给秘书当帮手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哈罗依德公司虽然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拿到了专利,但怎么卖复印机是个巨大的难题。幸运的是,哈罗伊德的产品设计部门重构了问题,他们说:“我们的产品究竟是什么?”最终,哈罗依德制造出了复印机,但它销售的是服务,每复印一张纸只需要花5~10美分,属于“小额现金花费”,秘书不用给领导打报告就可以决定使用。通过重构问题,顾客能够为“价值”买单而不用考虑供应商制造机器花费的成本。由此,哈罗依德公司垄断复印机业务长达50年之久——众所周知,哈罗依德公司后来改名为施乐(Xereo)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