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场上球员有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叫作无球时的跑动,供应商管理工作中也有一种的“无球跑动”。当没有来料质量问题、没有缺料、没有需要“救火”的事件时,日常还能对供应商做什么?此时针对供应商采取的行动就是“无球跑动”。
采购团队的供应商管理能力处于低阶时,往往没有“无球跑动”的概念,即没有对供应商进行日常管理的概念。所以在这里我分享一些常用的供应商日常管理手段给大家。
1. PCN管理
PCN(Product Change Notification)是供应商产品包变更通知的意思。指采购方与供应商实现约定一些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或供应的条目,当供应商这些条目发生改变时,必须通知采购方。PCN一般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与工艺更改、尺寸/外观更改、性能更改、认证变更、零部件生命周期变更、供应能力变更、物料文档变更、关键人员变更、成本组成变更、突发变更等。这些变更条目应该按照重要性与紧急性分级,以突出对关键变更的关注。供应商提交PCN变更后,正规操作应该给予回执。针对重要变更,采购方应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以采取对应的必要反应措施。
2. QCP管理
QCP(Quality Control Planning)是质量控制计划的意思。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借助QCP工具实现对供应商质量的日常监管。QCP包括的条目,基本覆盖是从供应商进料到供应商成品入库全程可以分为来料品质控制计划、制程品质控制计划、OQC品质控制计划三个部分。在进行监管时,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要注意把控突出的重点条目,重视实效,防止工作走向形式主义。如表6-2所示。
表6-2品质控制计划
作为一种供应商监管的日常活动,QCP可以视为是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一种契约,要以契约精神对待此事。在执行上QCP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供应商自我监管;一段是采购方监控。
供应商自我监控需要制定明确的责任人,负责组织及时纠正不符合项。供应商质量部门应该定期对日常品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前预测风险并采取控制错误,同时不断优化QCP。针对采购方反馈的不良情况,供应商也需要分析根本原因,采取根本性改善措施,并不断优化QCP。采购方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应该不定期稽核供应商QCP的执行情况,应该周期性分析供应商呈报的品质数据,并不断推动供应商优化QCP。当质量问题严重时,采购方可以考虑派驻专人驻在供应商工厂监管QCP执行情况。
3. 供应商品质数据呈报与监管机制
对于质量表现不稳定的关键物料供应商,可以启动品质数据呈报与监管机制。供应商品质数据呈报与监控机制主要包含供应商制程品质数据、OQC数据、OPPO IQC数据、上线不良数据、市场反馈不良数据。针对某些关键原材料的二级甚至三级原材料,若有必要,供应商质量管理部门也可要求供应商收集提供相关的品质数据。因不同物料分类质量问题各异,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需根据自己负责物料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需监管品质数据的内容与呈报频率。
与供应商建立数据呈报机制,必须本着必要性的原则,不要滥用该机制,机制本身是一种成本,成本必须有价值产生才有意义。供应商质量管理员需要建立与某供应商的数据呈报机制时,需要经过内部研讨,并经部门负责人批准才可发起。在供应商方面,则需要得到供应商品质部门的正式承诺。如果双方签订了品质协议,可以把数据呈报与监管相关内容纳入协议文件,并制定奖惩机制。
4. 供应商对口人员资质监管机制
这是一种通过对供应商与我方关键对口人员的资质监管,间接保证物料品质的手段。简单讲,就是圈定与我方对口的关键供应商人员,然后对这些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基于其接受程度授予我方签订的资质证明,并在我方备档。在供应商与我方进行与技术或质量相关的互动中,只有这些被认证过资质的人员的签字,我方才予以承认。
需要监管其资质的人员一般来自供应商的品质部门、制造部门、工程部门、研发部门。我方先要对这些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的核心内容是我方在各个环节的品质要求、工艺要求,也包括一些必要的技能传递,以及与其相关性很强的我方内部流程培训。培训并非单一的授课式,还有现场观摩与交流,比如看我方的IQC现场是怎么检验的;在一些关键工序上,我方的IPQC是怎么控制品质的;让这些人员参与品质案例分析等。培训后可组织进行测试,测试不通过要继续接受培训,测试通过则颁发对应的资质证书(资质证书有岗位限制),资质证书有时效性,一般可设为1~2年,过期后要重新审视资质。供应商以上人员的岗位变动要事先通知我方,新到岗人员要先接受我方的培训并获取资质证书,才会成为我方认可的签字人。
5. 供应商稽核
对已经在合作的供应商的稽核主要有两种:一是年度稽核;二是专项稽核。
年度稽核是全面性的,与认证供应商时的考察内容相类。除此之外,年度审核还需要对过去一年发现的问题、供应商的改善措施与效果进行重点审核。针对前一年度稽核之问题改善未彻底的,供应商需做出书面检讨并于要求之期限内整改完毕。全面审核发现之新问题,列为年度跟踪改善之重点,严格要求供应商制定改善计划并落实。
专项稽核正如其名,是针对某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的专门审核,内容依据需求确定。常见的专项稽核有如下几种:
1) 新产品、新工艺试产过程稽核。是针对定制物料试产阶段的专项稽核,目的是通过试产控制,确保量产的顺利和稳定性。
2) QCP稽核。针对QCP的执行进行专项检查。
3) 节日稽核。春节前后的劳动力流动很大,节日稽核是针对关键供应商是否有妥善措施应对节日人员流动而实施的专项稽核。
4) 上量稽核。新物料的上量爬坡阶段是问题高发时段,所以可以通过专项上量稽核予以重点监控。
5) PCN稽核。稽核供应商是否按照双方的PCN协议如实执行PCN。
6) 重大问题稽核。当供应商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缺货问题时,视情况可实施重大问题专项稽核,以确保了解导致问题的根因、采取妥善的改善措施。
各种稽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供应商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体系及企业文化,帮助供应商实现能够自我检讨并持续提升品质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减少外部干预。同时可通过对各厂商的稽核管理过程,总结好的经验教训,资助我方各专业部门能够更有经验地应对供应问题,提升我方总体供应链运作水平。
6. 驻厂监管辅导
驻场监管辅导适用于对量产物料的品质监管,目的是通过驻场监管,预防品质问题发生,确保供应商出货合格。驻场方式可以让供应商质量管理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到供应商工厂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消除隐患,促进问题尽快妥善解决。触发驻场监管辅导的事由一般有质量体系改善、新产品/新工艺试产、量产准备、爬坡阶段监控、QCP运作监控、品质专项改善、重点异常处理等。
7. 沟通例会
沟通例会指我方采购人员、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与供应商对口部门定期举行沟通会议,比较全面地沟通供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技术问题、交付问题,并对重要问题进行深度检讨,安排后续改善措施。大致可以包括:供货产能检讨、采购预测分享、供需双方品质数据检讨、品质改善情况检讨、稽核改善检讨、新项目合作瞻望、绩效考核结果沟通、新物料认证检讨、专项改善检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