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首度成为职业经理人
(二十五)
从保健品到家用电器,这中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对首次进入完全陌生的小家电行业充满了挑战的刺激感,对于能否胜任?如何折服我的部下和同僚,我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
成为职业经理人,应该是每一位销售人员的职业梦想,因为,当你有权力将自己的所学所悟,在一个平台上淋漓尽致地施展,并获得最终的成就时,你就会感悟到这份职业给人带来的巨大乐趣。
上任伊始,我几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对产品技术和生产到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做了深入的了解。我想,我必须尽快掌握戈顿公司的当前局势,大致情况虽然王总和我当面交代过,但毕竟是口头介绍,我必须要有自己的观察和认识,这对我上任后开展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戈顿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上耕耘多年,原来一直与美的等企业做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缩写,指一家厂家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和产品配件,亦称为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后来看到小家电市场丰厚的利润,就不愿意再为他人作嫁衣了,所以早在1994年就在暗地里准备推出自有品牌产品。一年后,以戈顿命名的小家电产品正式通过自己的渠道进入市场,由于提前作了准备,所以戈顿推出的产品诸如电风扇、榨汁机等,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无论是产品的外观还是蕴涵的功能,都要远远超越著名品牌的产品。
那时候,像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大型家电产品的利润已经低至每台1至200元的地步了,所以不少品牌家电企业也纷纷把战略焦点伸向小家电。
而戈顿在产品价格的定位上低于著名品牌,加上企业给予经销商可观的利润空间,所以这些产品很快就受到经销商的推崇,而中国企业的产品,一旦受到经销商的推崇,在市场上的表现自然不会太差。
但正是因为戈顿电器的产品销路好,去年以来,最令王总头痛的就是渠道的窜货问题。去年快年底的时候,戈顿电器的山东市场,有大量从湖北和东三省流进来的产品,而且窜进来的产品价格要低于山东经销商的进货价,负责营销的柳副总几次深入市场进行查处,都没有最终的结果,导致山东经销商意见很大,说好年底结清的铺货款,一直赖着不愿意结算,而且,对明年的销售任务兴趣不大。
王总认为,如果窜货问题不解决,不只山东市场的渠道网络会瘫痪,还会连带影响到东三省市场和中原市场,如果这几个市场倒了,那么戈顿电器的大半个市场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引进新的职业营销经理人的目的,其实也就是想通过专业高手来解决企业眼下的难题。当然,企业未来的营销战略,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这次专门把我招聘进来,其实就是想以我的专业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听了王总及其他企业高层的介绍,我对戈顿电器当下的营销状况有了一些了解。我自己也思量了一下,要论营销素养,我其实也不是什么高手,但经过这么多年市场销售和市场推广的双重磨炼,我养成了喜欢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认为我能否在这家企业站稳脚跟,关键是我能否处理好渠道窜货这个案子,处理好了,我的威信自然就高。
而处理这样的市场问题,我当然必须了解一下窜货发生的原因,以前柳副总处理过几次都没解决,说明这次窜货问题也不是一般的问题,我想起我在补肾王处理过的窜货案例,想来想去,渠道窜货无非就是逐利,离开利润这个核心,傻瓜才会花这么大力气去窜什么货呢!
我了解了我可以利用的营销资源,然后开始按照我的思路梳理营销部门的组织结构,确立了销售、市场和售后服务三驾马车的核心架构,然后我干脆带着三个经理一起下市场,我是想让他们亲眼见一见,我是如何来处理渠道冲突问题的。这么多年的市场实践,使我充满了解决市场难题的信心。而且我认为,培养得力干将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做给他们看,有时候看一次,远远胜过讲解100次。
在管理窜货问题上,每家企业和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出发点是不同的。窜货是渠道间非常典型的冲突形式,也是令众多消费品企业深感头痛的问题,因为渠道窜货问题不解决,会导致整个销售网络的崩盘。
如何才能有效控制渠道窜货?单靠现有的方法能否彻底解决?
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全面了解问题的实质。我让市场部的小赵负责查阅相关企业处理窜货的案例,希望通过系统了解窜货的原因和学习先进企业的做法,来寻找戈顿电器渠道冲突的解决思路。
从理论上讲,渠道窜货又被称为市场倒货和冲货,通常指经销商纯粹为利益驱使,将产品跨区销售,也有因为对上游厂家不满而故意捣乱的无利益窜货。
戈顿公司是我作为职业营销人生涯的第一家公司,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我不能在三个月之内彻底解决渠道窜货这个问题。那么毫无疑问,我的个人威信将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个威信不仅是指我在戈顿公司的职位,对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说,更是对我这个营销总监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巨大考验,如果做好了,不仅我的职位可以保住,而且经销商也会对我心悦诚服,我以后的销售政策经销商就会大力配合。所以眼下的渠道窜货问题,也可以把它当作我上任后的第一战。
要想解决市场问题,必须深入市场一线。半个月后,我带领市场部和销售部的三位经理赴安徽、湖南等窜货严重的地区做经销商和市场摸底工作,这是治理戈顿公司长期存在的市场窜货问题所必须做的工作。
我带着三位部门经理走访了4个省区,拜访了21家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和分销商,基本弄清了渠道窜货的真正原因。
戈顿电器在进入市场初期,为了打开产品的市场销路,采取了招募经销商的传统通路策略。在经营销售网络的初期,戈顿电器与通常的招商做法一样,通过销售激励来实现渠道压货,对吞吐量大的经销商给予较高的扣点支持和年终奖励,这个做法一点也不新鲜,但是,对于一家没有现成销售渠道的小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积累,戈顿电器逐步建立了自己在华南、东南和东北地区的经销商网络,销售业绩也慢慢提升。
虽然表面上看,戈顿电器的销售业绩还算不错,而实际上,从一开始,这个渠道就麻烦不断。由于经销商的实力参差不齐,戈顿制定的价格层级间有较大的差距,这就为大户的窜货提供了土壤。
如湖北等地的经销商。这些地头蛇依据自己的资金实力,一方面要挟企业给予更多的扣点支持,另一方面不遵守经销协议,将自己的产品销往一些实力弱小的二级经销商那里,山东潍坊和东营等小城市,就成为这些窜货经销商的园地。
而在这些小城市耕耘的二级经销商,也只有向企业申诉。但是由于企业实力弱小,还得依靠有资金实力的经销商,所以只好对这些二级经销商采取安抚策略,这样一来,二线市场的利润更加微薄,显然成了一块鸡肋。
我知道这样的窜货在很多企业都发生过,企业处理的手法也各有千秋,作为小家电行业中小有名气的戈顿电器,自然也不会等闲视之。
后来戈顿曾将产品通过包装变化提供特供,区别供货,但是对于戈顿这样一家尚在求温饱阶段的小企业来说,这样虽然可以限制一部分窜货,但是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做到最后往往感觉得不偿失。
柳副总也曾试图通过对价格策略的调整来规范市场,但由于实力不足,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并且企业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没有时间和实力来试错。
而柳副总又是一个做事讲究平稳的人,在他认为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是不会贸然采取一些极端策略的,他也担心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毁了企业的经销商网络。
“我不是不想动,而是不敢动。现在竞争产品这么多,本来我还能活下去,一旦渠道造反,我这里的设备和人力可是每天都在摆起,每天都有成本,我怎么活?”当我问及此事,柳副总对我这样抱怨道。
我立刻得出一个结论:戈顿公司资源不足,我不能出错,解决这样的渠道问题必须一击而中。
我在市场中已经浸淫多年,我知道,企业的问题往往是在限制资源的条件下的求解过程,很多大企业的做法并不一定会对每一个市场成员完全适用。
在几个地区的调研中,我发现除了二、三线经销商的抱怨和大同小异的窜货原因外,这些经销商普遍向企业提出价格要求,希望将产品价格下降5%,而这个价格刚好相当于戈顿公司给长沙等一级城市经销商的价格。
初次接触到这样的要求,我自然觉得这样会破坏企业的价格体系,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企业高层也会因此而责怪我,我来这里没多久,是绝对没有魄力来动价格这一雷区的。
因此,我没有对这些经销商的要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除了刚才想到的理由外,其实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这几个属于二、三类地区的市场不大,有可能其一个月的销量连广州一天的销量都比不上,给低价又怕他们搅乱整个市场。
晚上,一位县市级经销商吴老板邀请我吃饭,并且只邀请我一个人。本来我不想去,总感觉这家伙别有用心,尤其是我这次是带着使命来的,但转而一想,我就是来了解问题的,单独喝酒吃饭,说不定可以摸到一些更真实的情况,所以就答应了。
晚饭是在当地一家比较豪华的酒楼包厢里吃的,老板知道我爱喝酒,餐桌正中早已摆上了一瓶五粮液。两个人一瓶,尽管对我们两人的酒量来说,远远不够,但对两个各自都有心理想法的人来说,喝酒其实不是真正的目的。
我们的聊天话题一开始就切入了区域窜货问题,吴老板讲了很多道理,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我也化解了他内心很多的忧虑,同时强调了我对价格问题的态度,说出了我对整个价格体系的担忧。因为价格一旦形成过分明显的差异,就更容易滋生渠道的窜货问题。
谁知,吴老板一句不经意的话,突然点醒了我。吴老板说:“我们这个穷地方的产品能流向哪里啊?如果我们往上流,光运费都要耗费不少,白痴才会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进根本无利可图的产品,你说对不对?”
对呀,之所以存在窜货,就是因为在同一终端价格的背景下,不同资格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的价格梯度,而且这个梯度恰好能够支持产品在终端销售并获取利润。如果不同市场区别定价,不就降低了价格梯度并阻止了窜货产生吗?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下游的水流向上游的可能性,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市场营销。
“来,吴老板,我敬你一杯。”说完我脖子一仰,将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我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我接着说,然后感谢他的盛情,并希望他们对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给予支持,同时我明确表态,一定确保区域经销商的利益不受侵犯。
“果然爽快!”吴老板见我豪爽,顿时喜形于色!
受吴老板的话启发,我决定从区别定价入手解决窜货问题。
思路有了,但同王总的沟通却成了问题。
“这样做岂不是各地的价格都不一样,销售激励政策的制定岂不是很麻烦?”除了这些问题以外,王总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各地区的终端价格不一致,这样消费者不会从便宜的地方买?是否会破坏消费者的信任?”
道理思考通了其实只隔一张纸,我胸有成竹。
“做市场本来就很麻烦,你不麻烦自己,那么别人就要给你找麻烦,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承担可以控制的麻烦。”
见他没回答我又接着说,“消费者你根本不用担心,小电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带起来很麻烦,谁愿意费这个神儿?再说了,你又不是领导品牌,消费者也不会有太高的价格敏感度。只要产品的量跑起来了,有了积累你做什么不好?”
说不服老板,这也许是很多职业经理人的烦恼,我一时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借助于公司管理层集体的力量,我建议老板开会研究一下,听听大家的意见再定。老板同意我的建议,说下周一开会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