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将之风采

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将之风采在于敢于面对强敌、敢于面对问题,这是一种气场与气势,这更是一种能力与能量,这更是一种意志与决心。我们都知道,曹操打败刘备,曹操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坡,张飞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操回马而走,众将也一起西奔,弃枪丢盔者不计其数。有诗云:“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为将就是敢于走在前面,敢于面对风险。

为将之人就是要去帮助帅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冲锋陷阵,攻城略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将的工作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日常工作熟悉的,有经验的、有套路的,有方法的,这类工作我们都能得心应手,但还有一类就是我们日常没有遇到的,新的问题,在新的问题来临之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本能式的后退,我们会恐慌、我们会烦躁、我们会担心、我们会害怕,我们会感觉整个人都好了,但就新问题本身而言,新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虽然是新问题,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的,只是我们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能解决,甚至我们自己知道了并解决了,我们自己也还不确定是否是真的正确的,还有一类新问题就是我们本身没有解决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和人员一起来协同解决的,甚至就是需要外部来解决的。我个人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类问题,有时我也感到害怕和彷徨,记得有一次我跟我的帅刘祖轲先生打电话,这个问题这么解决啊,好难啊,这么办啊,搞不了,刘总对我说:清华,我们的价值就在于我们能够去解决客户的问题,我们就是为问题而生的人,这个问题我帮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得靠你自己去解决。是呀,我们就是问题而生的人,做咨询就是去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我们就是帮助老大解决问题的人,我们怎么能够把问题推给老大呢,从此以后,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都尽量让自己想办法来解决。从此以后,在我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也变得更加坦然一些,淡定一些,从容一些。在实际问题中,确实存在一些我们无法去解决的问题,但不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应全力以赴的去解决,不断的问自己,我的方法用完了吗,我的时间用完了吗,我的资源用完了吗。尽我们所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排斥这次问题,逃避这些问题。最后实在不行,你会发现,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问题都会因为时间不成为问题,昨天的问题,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今天的问题,也许明天就不是问题了。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将之风采在于勇于担当:有人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面对机遇与挑战、困难与风险,勇于担当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担当是一种态度、担当是一种直觉、担当是一种境界,担当是一种修养,担当是一种精神,担当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行动。担当,简单地说,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勇于担当,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在其位,谋其政,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工作中要时刻不忘肩负的神圣职责,勇挑打赢重任,在矛盾和问题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重大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抓敢管。

能够担当,就是要有担当重任的能力。“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勇于担当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有着眼大局的视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水平跟不上,只会好心办坏事。要做到能够担当,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要学会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

敢于担当,就是要有负责担当的底气。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行得正、做得端,才有底气去做别人的工作。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不敢去硬碰硬,不敢去较真。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廉洁奉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信服于你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将之风采在于有变通: 孙武用宫女练兵,三令五申后以吴王两个爱妃为首的300宫女仍然嬉闹不听将令,孙武要斩杀领队的吴王两个爱妃,吴王派人持节杖要求赦免。孙武说军中无戏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斩杀二爱妃,又挑选二名队长继续操练,把300宫女训练像正规部队一样。

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准备接替之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俩谁能只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替之人。”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明坚,一个叫明远。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明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还顽强攀爬,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时,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助上来。而身体强健的明远,攀爬几次不成功后,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遇树林,出山谷,然后游名山,访高师。一年之后,明远才回到寺中。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定他为接替之人。众僧不解,高僧微笑解释道:“寺院后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的。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高僧将五彩袈裟和锡杖传于明远,语重心长地对众僧说道:“师言要听,但伸缩进退变化,乃圣人之道。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攀爬悬崖,是师出奇题,验看弟子心境如何。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牢,顺天而行者,便是我的意中人。”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明远成为这座大寺庙的住持,寺庙香火鼎盛,僧徒日众。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要只是一味的听从。这就像一句老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