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造业“双创”培育工程。
1)大企业“双创”平台:依托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在研发创新、协同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开展“双创”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
2)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共建资源开放、数据共享、创业孵化、在线测试、创业咨询等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及个人开发者开展制造领域创新提供普惠服务。
3)众创空间:推动有条件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结合国家战略布局,以及产业发展实际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服务资源对接,建设各具特色、虚实结合的众创空间。
4)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的专业化服务。
(2)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
1)工业云平台: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行业、企业,建设多功能、集成化的工业云平台,开展工业云服务创新应用,培育社会化、共享化、网络化服务新模式。
2)大数据平台:聚焦能源精细化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等,开展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开放服务平台等建设及应用,发展大数据智能服务新模式。
3)大企业集采销平台:推动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企业开放集采集销平台,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发现供需精准对接服务。
4)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行业性和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平台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延伸,建立和完善工业电子商务运行形势监测分析体系。
(3)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
1)信息物理系统基础研究:研制信息物理系统(CPS)综合标准体系;建设CPS开发工具、知识库、组件库等通用平台;建设CPS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实验床。
2)精益研发:以船舶、机械、汽车等行业为重点,研制精益研发解决方案,建立研发与制造一体化平台,推广虚拟环境中的系统研发设计和验证服务。
3)智能工厂:聚焦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航空、汽车、船舶、家电等行业,研制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完善企业智能化生产体系。
4)供应链系统管控:针对装备、消费品等行业,研制供应链协同管控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系统化、柔性化、智能化供应链体系提供支撑。
(4)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
1)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总结提炼贯标成果和经验,鼓励和推动各地开展省市级贯标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宣贯和培训活动。
2)推动企业以管理体系贯标为牵引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培育和提升精益管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精准营销等核心竞争能力。
3)培育壮大贯标评定的市场服务队伍,推动完成贯标企业开展评定。
4)健全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依托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两化融合大数据平台,每年推动各省级单位组织辖区内企业开展周期性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与自对标。
(5)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
1)装备和产品智能化:围绕重大装备和产品智能化需求,搭建技术联合攻关平台,支持自动控制和智能感知设备及系统、核心芯片技术,以及新型显示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
2)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扶持安全可控的工业基础软硬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新型工业APP应用平台、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工控安全防护产品发展;支持企业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开展工厂内外网络技术及互联互通、无线工厂、标识解析、Ipv6等方面的应用示范。
3)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支持信息技术服务在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领域的应用。
(6)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1)搭建智能产品及装备信息安全测评平台:提升智能装备、产品应用安全水平和智能工厂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2)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应用推广:提升工业行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3)工业信息安全应急和攻防演练试点:提升工业领域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可发现和风险可防范能力。
4)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信息安全检测和预警平台:防范工业领域信息系统的高级可持续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