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的产生

《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这里的“道家”,指的是道教。认为道教产生于老子,是一些古人的看法,也有一些道教徒将道教起源推到渺茫的天地之先时期。据现代学者研究,道教实际上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当时政治、经济情况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260。道教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有一个历史过程。

总的看来,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宗教氛围的朝代之一。今文经学和阴阳五行说结合,出现了有神学色彩的“天人感应”论,进一步演变成为谶纬迷信思潮。东汉中、后期开始,外戚与宦官争权,朝廷腐败黑暗,政治动荡不安,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扩张势力,社会矛盾加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时,朝廷不能帮助民众消除苦难,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又不能解决民众的思想信仰问题,就一定会出现“宗教热”。蒙文通从儒学的异化言及道教产生的关系,说:“自儒者之说,始乱于仲舒,易革命为改制,易井田为限田,选天子之说废,而教太子之说隆,明堂议政之议隐,而诤臣讽谏之义张,学徒与考试相代兴,封建与守相相错杂,其蜕变固可考也。既乱于学官博士之术,再乱于佚经古文之说,章句训诂,秕尘极目,而大义晦、微言绝。于是李寻、甘忠可、夏贺良之徒,传《包元太平》之经,以帝王之不可与言,博士之未足共论,因讬其事于宗教,播其说于民间,忧患之思,可哀可惜。”261儒家经学在精神家园建设上的失效,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大的背景。统治者大力提倡神仙方术,追求长生不老,则助长了修道求仙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上,世俗的巫术、占卜、鬼神观念十分盛行。到汉末,汉中、巴蜀地区的张修、张鲁,宣传“五斗米道”,提倡互助、救济,河北张角的“太平道”也重视民间疾苦,为动荡不安的民众提供精神支持,民众乐于信从。十余年间,张角信徒达数十万,张修、张鲁则控制了汉中地区,形成独立王国。东汉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对道教的产生也有刺激和促进作用。

道教不是由某一位教主创立的,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战国末期的方仙道,西汉末年的黄老道可以说是道教的胚胎。黄老道的方士,到东汉时已被称为道士,他们有“弟子”或“徒党”,还“署置官属”262,形成了一定的组织。

早期的道书在西汉成帝时已经出现,齐人甘忠可造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宣称“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263,认为自己是真人,并且奉天帝之命传达天意,造作此书,这就使该书具有“秉承天意”的神圣性。至少在东汉顺帝时已经成书的《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共十部170卷。它提出了“气”聚合生成天、地、人、物的宇宙观,特别提出了“承负”说,认为善恶报应不仅应在自身,而且应在子孙,自己也要承负祖先善恶的报应,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这就解释了行善而得恶,行恶而得善的问题。此外,它还提出了人人都可以长生久寿,成为神仙的理论和“守一”、“食气”、“胎息”等修炼方术,提出了建立“太平世道”的社会政治理想。

另一部道书是汉代魏伯阳作的《周易参同契》,约6000余字,对以往养生、炼丹术作了总结和发展。它将“大易”、“黄老”、“炉火”三者结合在一起,沟通《周易》“气”论和道教炼丹内养的理论,强调炼丹和天地造化有联系,易道与丹道相通。它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是阴阳交媾,相须不离,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人们要求长生不死,就必须顺从阴阳变化,掌握乾坤六十四卦的运行规律,进行修炼,即所谓炼丹。以此为基础,它对内、外丹修炼方法作了讨论,对后来主外丹者、主内丹者有深远影响,被尊为“万古丹经王”。《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264

东汉顺帝、桓帝时期,出现了早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顺帝时,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张陵(34-156),在今四川“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名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它尊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其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直接继承了汉代方术。东汉灵帝时,钜鹿人张角(?-184)创立“太平道”,因尊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张角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疗病,并借机传教,十余年间,教徒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公元184年,发动黄巾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时“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265。与此同时,五斗米道道徒巴郡张修,也在西部响应。随后,张陵的孙子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对民众都“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建立“义舍”,“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266。汉献帝二十年(215),为曹操所灭。这两个教派各有自己的领袖、信徒、经典、组织、教戒以及传教地点,所以它们的出现,标志着道教正式形成267。

道教产生时,大体分为两派。一派以烧炼金丹,追求长生成仙为主,可称为丹鼎派。东汉末年左慈为创始人,魏伯阳作的《周易参同契》是该派早期的经典;另一派则以“符水咒说”为主,吸收《老子》书中的部分社会政治思想,活动于下层群众中,可称为符箓派。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该派中两个最早产生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