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是指中心性(centrality)、中央(center)、中意(favorite)、合意(desirable)和指向器(direction finder)。中国企业家战略思维与中国人的传统智慧的相通之处在于:非常崇尚“中”的概念。这强调要把握事物的“度”,注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事事处处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里的“度”,既有程度上的度,也有时间上的度,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度,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对立事物间相互制约的统一中把握度。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儒家文化影响和控制了中国人几千年,儒家治世最大的贡献就是“中庸”,中庸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指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中国企业家战略思维的“中”,是指“允执其中”。允即诚信;中意味着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中国传统哲学的“中道”价值观源于《易经》的贵中说。《易经》以卦爻位是否居中推衍人事,在中则吉,离中则凶。《易经》对“中”的称谓有:中正、得中、时中、刚中、正中、中吉、中行、久中、使中、在中、中直、大中、积中、中道、行中、中节、中孚、不中、其中等近二十种。天、地、人三才在“中”则吉,离“中”则凶,一切惟“中”是求,惟“中”是律。
《易经》这种贵中的价值观源于它的卦爻中位说。如果将《易经》“中”爻与“正”爻作比较,“中”又优于“正”。《御纂周易折中》指出:“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以此故尔。”可见,爻居中位者为贵。《易经》的卦爻位“贵中”,是因为处于二、五的中位之爻位置优越,它们避开上、下卦位的两极处其中,下不在羸弱,上不在盈满,寓意着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才能吉顺、无咎。
八卦歌诀:“一数坎来二数坤,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其中,“三震四巽是中分”,“五数中宫”皆说明在“中”则吉的思想。
儒道两家传承了《易经》的“贵中”思想,并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形式丰富和发展之。儒家积极崇尚“中庸”,形成了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价值观;道家积极倡导“自然”“无为”,形成了返本复初、回归“自然”的守中价值观。儒道互补使中华民族独特的“中道”价值观更加完善,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儒家文化影响和控制了中国人几千年,儒家治世最大的贡献就是“中庸”,中庸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在《论语·雍也》中首次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在《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对中庸的具体说明,但有涉及“中”的论述。《论语•尧日》论述尧在让位给舜时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意为让舜在管理国家时要真诚地保持适中。《论语•子路》载孔子语:“不得中得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指激进。“狷”指保守。孔子认为激进与保守都不是“中行”。但如果交不到合乎中行的,也可交一些激进和保守的人,因为这些人虽然不能中行,但毕竟还是真诚的,比“巧言令色”的“乡愿”要好得多。
从孔子关于“中”的论述看来,孔子的“中庸”有两方面的内容,即诚信和适中。无适中为狂狷,无诚信为乡愿,都不是中庸。所以,孔子把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庸也》)就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老子说得很清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才成其为道。偏执一端就远离道了。唯有执中才是成事的正道,称为“中道”。
道家与儒家鲜明的“道中庸”不同,其形成的是独具特色的“道法自然”的“守中”价值观。老子指出:“致虚,恒也;守中,笃也。”即致力于心灵的虚静,要恒常不懈;坚守中道,要一心一意。道家主张的“守中”,一方面说明了“中”是事物本来就有的原初状态,不是后天人为的;另一方面说明了恰恰是由于有了后天的人为干预,才破坏了事物的原初状态。因此,为了实现人性的返璞归真,必须“守中”,即守护住事物原本的“自然”状态。在这里,“守”不应视为保守或倒退,它体现的是道家超然通达、返本复初、回归“自然”的入世理念;它以“守”取胜,大力张扬了道家“自然”“无为”的“中道”价值观。儒家的“尚中”,体现的是积极进取、争先有为、崇尚中庸的入世理念;它以“攻”取胜,大力弘扬了儒家“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中道”价值观。
凡事均有两端:过或不及,比如,管理一切从严控制,是一端,是泰罗主义或科学主义的观点;一切从宽任自由乃另一端,是人本主义的主张。诚如曾仕强教授所说:“真理不在两端,常在两者之间”。即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过火的一端和不及的一端都一样要坏事,同样不可取。中国企业家深谙,管理也就只能在恩威并举、宽猛相济中获得和谐。从而“允执其中”也就成为“尊道”的不二法门。
中庸思想要求保持对立面之间的平衡、和谐,这是正确的,但过分强调平衡、和谐,便违反了中庸。这也许正是孔子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