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行俸禄制,整饬吏治

众所周知,北魏前期的官员都没有俸禄,文武百官的经济生来源主要靠掳掠和赏赐,国家机构的办公费用也基本靠掠夺维持。随着北方统一任务的逐渐完成,战争减少了,掠夺的机会、立功受赏的机会也都相应地减少了。这种情况下,官员的生计也就成了问题,怎么解决呢?当然只能靠搜刮百姓、贪污受贿、官商勾结等非法方式获得。从政府方面来说,由于没有为官员提供俸禄,因此对于官员的这些行为,只能是听之任之。如此一来,吏治的败坏也就成为必然。

吏治的败坏,不仅直接侵犯民众的利益,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国家政权的集体性腐败,从而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对于吏治腐败的危害,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特别是那些汉族士人开始大声疾呼。他们指出:长此以往,北魏必定国将不国。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北魏的最高统治者也不断发布禁令,并处死了一些贪官污吏,以示反贪的决心。然而,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如果官员的实际生活问题不解决,贪污腐败就不可能避免。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就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制度改革的办法,才有可能实现。

献文帝拓跋弘统治时期,雍州刺史张白泽(?—482,字钟葵,上谷沮阳即今河北怀来人)上了一道奏疏,建议:应该按照古代制度,给官员制定俸禄标准。如果能够依法给各级官吏“班禄酬廉”,相信三年之后,天下即可实现大治。张白泽的建议最后被献文帝采纳,至此,北魏官员结束了没有俸禄的历史。

冯太后执政以后,继续将“班禄酬廉”的改革推向深入,公元484年,冯太后通过孝文帝下发诏书,在北魏全面推行俸禄制。并规定;在班禄之后,如果仍然贪污,“赃满一匹者死”。“班禄酬廉”的推行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同样遭到了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因为俸禄制的实行,必然触动鲜卑贵族的旧有特权,从此之后他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抢掠和贪污了。

鲜卑保守势力以司徒、淮南王拓跋他(416—488,又作“拓跋佗”,阳平王拓跋熙长子)为首,拓跋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孙子,拓跋他上书反对俸禄制。为此,冯太后召集群臣廷议,以高闾为代表的汉人士族坚决要求实行俸禄制。高闾认为:实行俸禄制,可以体现人君对臣子的恩惠,促使臣子感恩,从而尽心尽职;相反,如果不实行俸禄制的话,就会造成贪官肆意贪赃枉法,而清官却无法自保。所以,高闾郑重指出:“淮南之议,不亦谬乎!”就是说,淮南王拓跋他的建议,不是太荒谬了吗?!高闾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冯太后断然下令,继续推行俸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