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操作方案,这里主要讲讲一般性、共性的问题。从一般性、共性的角度看今天应该怎么做绩效管理。
1.理念先行
理念有两个,一个是关键目标牵引。回归到原点是有“四问”——在战略分解中,当年的关键目标绩效是什么?分解的措施是不是有利于促进组织目标的产生,成果又是什么?由哪些部门和个人承担?主要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首先要通过“四问”,想清楚关键目标牵引是什么。所谓的绩效目标牵引,实际上是改变了原来的绩效计划、绩效过程、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使用的循环,我们在绩效牵引中就是抓住计划实施和反馈改进,甚至反馈改进是与计划实施同步的,短周期信息同步、过程可见,及时辅导跟进。这就是我想强调的:目标牵引,重在建设。因为绩效管理问题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就是一个建设的问题,急不得。
为什么我要强调循序渐进。因为我跟不少老板交流过这个问题,可以说很多老板心态上都是很急的。我说你要想搭建一个绩效体系就是急不得,华为搭建BLM、BEM、PBC绩效体系的时候,前后用了8年才基本搭建成,里面也是反反复复,不断改进,但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半途而废。吴春波老师评价华为的管理之所以成功:等得及!很多管理措施没有在企业见到成效,我觉得有个核心原因,就是等不及。
海尔做“人单合一”时,从2005年开始做,到形成系统理论、操作工具用了十几年。绩效建设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能争一时长短,尤其是指标的积累,它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经常在考核的时候觉得没数据参考,这个数据不积累怎么会有?
在搭建绩效体系的过程中,共识和协同非常关键。即便有一套方案,如果达不成共识,没用系统化的执行方案也落不了地。绩效体系建设是综合性的事情,企业里不仅是思想认识要一致,要解决的事情很多。比如要事优先、人员能力、流程的问题、信息优化系统支持的问题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最突出的是什么、短期能见效的是什么,要摆在最重要的日程上。
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一定是多个部门协同的事情,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人力资源部门只是牵总。应该由高层领导和各部门一把手成立委员会来牵总,牵引流程,从而形成的是相互支撑的目标,而不是一个个割裂的独立指标。
2.重视方法论
重视方法论更胜于重视方法的匹配,这是一个基本逻辑。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几个“悖论”的平衡原则是要始终把握的。
第一,野性(激情)与理性的平衡。在组织快速增长过程中是鼓励一定程度的野性(激情)的,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后,能力建设更多的是需要组织统一,基于战略能力的加强,要听从指挥,统一方向,更多的是一种理性,这是一种平衡。
第二,控制和分权。组织成熟了,控制多了,条条边框很多,但是都不能“打仗”。现在很多文章在提倡李云龙式的绩效管理,其实更多的是强调分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组织里的控制与分权不平衡了。当控制多了以后,强调分权的绩效指标就应该多提一些。
平衡的总原则,我认为就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态调整。所有的方法和方案都要落地,落地就得有策略。我们经常会说学习优秀企业,那么多企业学华为,为什么学不来呢?因为你看到的经验都是华为几十年的集成,并不是它今天才有的,而你把同样的工具拿过来后,在你的企业具体怎么做,是否切合实际?
所以,要结合自己的特征深入建设,只有建成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实用的。一定要重视方法,重视方法背后的逻辑。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
有一段时间大家比较热衷于OKR的绩效管理方法,要引入就必须考虑几点:组织和人力资源的成熟度是不是高?员工的工作动机是不是内在动机?组织结构是不是扁平化,有弹性?组织文化是不是开放包容?绩效文化是不是很开放公平?奖励方式是不是有惊喜?是不是大量的小团队工作,组织管理更多的是强调自我管理和组织过程辅导?如果这些特征不具备,要使用OKR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不合适。这都是绩效背后的逻辑,就是不要光看到方法和成果,还要看到方法,取得好飞效果背后的那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