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向金融机构借钱,到期后除了还本还要支付利息;向亲戚朋友借钱有时候不用支付利息,但是会感觉欠了对方人情,其原因就是货币存在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后所增加的价值。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依据是货币投入市场后数额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不断增加。你从金融机构借入一笔钱,可以用这笔钱进行投资赚取收益,而金融机构由于把钱借出,就失去了用这笔钱投资赚取更多收益的机会,因此需要借款人以利息的方式给予补偿。
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今天的一块钱比未来的一块钱更值钱。今天的一块钱可以给我们带来利息,比一年后的一块钱价值更大,即使不存在通货膨胀也是如此。比如,将现在的1元钱存入银行,如果存款利率是3%,一年后可得到1.03元。这一元钱经过1年时间的投资增加了0.03元,这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循环的起点是投入货币资金,它可以用来购买所需的资源,然后生产出新的产品,产品出售时得到的货币量大于最初投入的货币量,货币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增值。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的金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就越大。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中按几何级数增长,形成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在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下,现在的1元钱比将来的1元钱价值更大,它与将来的1元多钱甚至几元钱是等效的。因此,不同时间的货币价值不能直接加减运算,需要进行折算。常见的一种错误算账方式是:今年工资收入结余10万元,如果以后每年工资收入都结余10万的话,五年后累计获得结余50万元。实际上,由于存在货币时间价值,五年后获得的结余将大于50万元。不同时点的货币价值需要统一到同一个时点才能进行加减运算,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有意义。
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催生了银行、小贷公司、典当行等资金借贷行业,这些行业的雏形在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货币时间价值这一规律很早就已为人们所发现和运用。
除了专业的资金借贷活动外,货币时间价值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被以“早收晚付”的方式运用。对于一笔不带利息的货币收支,收款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早收,而付款时则倾向于晚付,都是希望资金在自己手上停留更长时间。资金掌握在手里,既可以用于将消费提前,也可以进行投资获利,还可以用于应对不时之需。有些违法行为也是利用了货币时间价值,比如,某人以职务便利将单位资金腾挪到自己账户用于炒股,一段时间内获取投资收益后又将单位资金如数归还。
货币时间价值可以用相对数和绝对数两种方式表示,即时间价值率和时间价值额。理论上,货币的时间价值率是没有风险和通货膨胀率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货币的时间价值额是货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货币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
理论上的时间价值率是不考虑风险和通货膨胀率下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如果一项资金占用承担了风险或者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则应该要求更高的报酬。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山东的何先生27年前在银行存了一千元,到期后何先生到银行取钱时被告知,只能支付五千元。如果不考虑这27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一千元变成五千元,足足增加了四倍,看起来也不算少,但如果考虑到货币购买力的变化,这笔银行存款就非常不划算了,20多年下来这笔钱的购买力反倒出现了损耗。这是由于银行存款利率与物价水平并不直接相关,银行对资金占用的利息不会对通货膨胀因素给予补偿。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通货膨胀对普通百姓来讲已经成为“常识”,与何先生情况类似,前些年一些买了万能险的人纷纷退保,就是发现万能险带来的收益相对于过去几年的物价上涨“不太划算”,于是选择退保“止损”。
不仅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作为货币载体的资产也有时间价值。货币很多时候并不是以现金或银行存款这类货币形式存在,而是以资产形式存在,比如机器设备、房地产、专利技术等,所以资产也具有时间价值。同样的,比资产范畴更广的资源同样具有时间价值,壮汉的体力、美人的容颜都具有时间价值,占用这些资源常常都需要支付各种形式的对价。
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决策和评价财富的创造。在现实中,由于通货膨胀率没有直接可靠的数值,通常以利率、收益率、报酬率等来代替货币的时间价值率。但是,在选择和决策时,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会出现媒体中报道的何先生那种情况。
前些年某国有银行领导曾提出过一个“冰棍理论”,冰棍理论认为,“处置不良资产就像卖冰棍。冰棍在手里时间长了,就融化了,不良资产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赶快处置,时间长了,就只剩下一根儿木棒了。”抛开立场和体制争议不论,从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来看,冰棍理论是说有些资产的时间价值太低,甚至于无法满足通货膨胀等风险因素,因此其价值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缩水。
让货币、资产、资源在时间长河中产生的价值大于其消耗是货币时间价值给我们的第一启示,这样的岁月才是美丽的,否则,时间就成了一把杀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