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作原则与要点
1.总原则
不止辩论会,任何文化活动,都不是目的本身,而是达成目的的形式,而文化落地要和公司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不能成为空中楼阁。如公司推进项目制,辩题设置就可以据此靠拢,使文化与管理紧密互动。因此,辩题小组可以由企业创始人、总裁、高管确立。
辩论会的主题聚焦,必须配套其他传播、培训、评优、绩效引导等形式,辩论会能澄清理念、界定行为、达成共识,但能否入脑入心,实现行为转化和习惯养成,需要组合拳。失去文化理念多维度的组合,文化形式容易沦为一场文艺表演。
辩论会本身设置,必须给出符合公司文化导向的结论。让每个辩题本身都成为一种情境下企业的选择。比如,“绩效考核时应该/不应该考察客观情况?”“下大雨员工迟到该/不该处罚?”每个企业的选择不同,关键是你的企业如何选择。
2.需要避免的误区
(1)辩题选择,隔靴搔痒。
辩题必须接地气,紧扣企业文化现状和管理实践,不要夸夸其谈,和企业文化离题万里。
一些企业组织辩论会,在辩题选择上为了省时间——“拿来主义”,不管和企业有无关联。比如,有的企业辩论“酒香不怕/也怕巷子深”“现今社会更需要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这种辩题虽然也能和企业文化关联,但距离太远,辩论结论和员工关联度很低,无疑是对机会、时间、人力的浪费。
企业辩论会的目的是解决企业文化落地的问题,不能成为“吃瓜群众”的自娱自乐。
(2)少数人玩,多数人看。
在企业里,有才艺、性格活泼、有时间参与的人占比较小。很多活动,往往总是那几个人参加。组织活动,包括辩论会,要尽量规避“少数人玩,多数人看”。在组织过程中,把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的参与门槛,在保证辩论会本身的基础上尽量扩大参与的广度。
要记住,活动发动和连接越多的人,活动的影响力就越大,越能深入人心。可参考一些选秀、明星真人秀等,学习其和观众互动、连接的技巧。
比如,辩题的投票选择、辩手的评分构成、对辩题的外围支持、论坛或留言互动、啦啦队……都可以让观众参与。在某次组织辩论会上,把辩论题展现形式,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由员工表演,既喜闻乐见,又最大化地动员更多员工参与。
(3)活动顺利,大功告成。
任何企业搞文化活动都应该遵循小活动大传播、大活动巨传播。很多企业搞文化活动,因执行层级考核方式所限或理解程度不同,往往以把活动做完为标的,以活动顺利进行、领导看着满意为目的。
有的企业辩论会往往在执行上控制过紧,双方辩论选手严格“剧本化”,缺少自由辩论的智慧碰撞和灵感交织,弄成了“群口话剧”,削减了感染力。
(二)操作方法和步骤
辩论会形式很成熟,一般可以分为预选赛、初赛、复赛、半决赛、决赛。若企业规模小,可以省略预选赛、复赛和半决赛。
1.选拔辩手
在自荐、推荐的基础上,让选手无题目或设置题目演讲,内容不限,时间要求3~5分钟。设置题目,可同题目,或分题目抽签,进行不同比对。
也可以采取答辩式。组成3~5人的考评团,向辩手一一提问,由辩手舌战群儒。从而考察辩手的临场反应、解题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可参考节目《奇葩说》《超级演说家》等。
2.活动流程
在流程设置上,包括辩论报名、组队、辩题选择或推荐、辩论现场等环节。
辩论组队可在全公司内自由组队,一般比赛前数日,由组织方通知参赛队伍辩题,每个辩题由2支队伍参加,正反方由各队代表抽签决定。
一般情况下,初赛实行淘汰制,进入复赛或决赛,再根据初赛排名进行组合,从而排定冠军、亚军、季军。
辩论赛现场还分为立论、攻辩、攻辩小结、自由辩论、嘉宾提问、总结陈词等环节。
比赛分组:每组可由3~4名辩手组成。
立论阶段:由正反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能够正确阐述己方的立场,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一般是3分钟。
攻辩阶段:双方的二辩、三辩或四辩选手来完成,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立论观点、扩展立论方向,并巩固己方立场。互相问答,要求问、答均简洁明确,回答方须正面回答提问方提出的问题,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适当扣分。每一轮2分钟,需要计时。
攻辩小结:正反方一辩选手进行攻辩小结,1~2分钟。
自由辩论:正反方自动轮流发言。提倡积极交锋,重要问题不回避,已明确回答不纠缠,违反者适当扣分,限时4~5分钟。
嘉宾提问:现场嘉宾经过讨论可向每队提一个相关问题,被提问队队员均可作答或补答,时间为1分钟。
总结陈词:正反方三辩或四辩选手总结陈词,总结本方立场,巩固战果,时间各3分钟。
评分:现场评委按评分标准为参赛队打分,评委超过5名时扣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分值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为扩大参与度,可组合网络人气、现场观众评分,占比10%~20%等。现在手机端互动参与方式很丰富,能有效互动。
奖项设置:冠军、亚军、季军。对优秀个人,可分别设置最佳辩手、最佳台风、最具人气等奖项。
现场组织人员:需设立主席(可以是主持人)一名,进行介绍和控场;计时员按照辩论细则对每支代表队分别计时,举牌提醒或吹哨终止发言;计分员负责汇总,并将最后得分交辩论会主席处。
3.辩题的确立
前面反复强调辩题很关键,必须结合企业文化体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痛点”“困惑点”进行设立。只有这样,才可能走进员工心里。
如果企业在推行“绩效文化”,就可以结合员工思想认知和行为上的摇摆现象设置不同的辩题,如针对功劳和苦劳的比较、过程和结果的比较,进行辩题设置。
在某企业中,经常发生营销、生产互相推诿事件:营销责怪生产排期不合理,生产责怪营销发货随机性太强,这种矛盾是管理问题,但管理者经常和稀泥。如果想建立开放、阳光的文化,就可以摆在桌面上,让企业的文化选择越辩越明。
辩论过程中,双方辩手代表各自立场,抛出观点、举出事实、严密论证,从而形成认知上观念的碰撞。
站在文化角度,很多结果并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它只是某个企业个体的抉择,或基于历史,或基于企业家个性,或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或基于环境的现实压力,抉择本身就是专属企业的文化个性。
辩论的意义在于把抉择的道理讲明白,把抉择的标准说清楚。
4.人员的组织和部门落实
从辩论会来看,无非是辩手、评委、观众和组织者构成。
对于辩手,需要面向全员征募。会前预热,调动员工参与热情,比如,先抛出三五个选题,要接地气、吸引眼球,吊足胃口。还可进行辩题征集,利用内网、内刊、OA或微信发起讨论、投票,并开发留言功能,引发关注和参与。
辩手可自由报名,并带动部门负责人内部发掘举荐,具体落实则可由各部门通信员或企业文化员对接。
评委:建议由企业管理层、干部和员工层综合构成,注意话题引导力。
企业导师:在辩论设置中,每队可配置1名导师,由企业内部高管担任。主要是从文化、职业化角度,对正反方进行辅导和建议,加深辩题解题深度,保证辩论在企业文化上的聚焦和收放拿捏。
专家导师:可外聘高校老师或辩论高手,给予辩手专业性辅导,使其在逻辑、语言、事实、价值、论证辩驳等方面具备专业度。
5.舆论场氛围的营造
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传播,只是方式不同、力度有别。
传播学的观点中,有一个AIDA模型,也称“爱达”公式。任何产品说服都具有层级性,由浅入深可逐层划分为注意(Awareness)、兴趣(Interest)、愿望(Desire)和行动(Action),实体产品、服务、观念、思想等,广义上看都是产品。组织一场辩论会,也要不断地引起员工“注意”、激发“兴趣”、刺激其“愿望”、改变其“行为”或者“行为意向”。
基于此,要以辩论会为中心,在会前、会中、会后展开系统传播,形成舆论场效应,不断刺激话题、关注话题,促使员工自发传播,持续引发和扩大文化落地深度和广度。
因此,组织者必须有效调动媒体:包括内网和微信的选题征集、整个活动进程中的动态,进行及时、有趣、系列的报道和过程展示。在传播风格上,辩题思考上紧张严肃,外在手段上则要轻松活泼,适合新媒体时代的调性习惯。可仿照《我是歌手》等节目,为辩手设计个人主题海报,甚至拍摄、剪辑各队选手视频宣传片,给予充分的荣誉感,提升积极性。
通过企业微信号、论坛等,进行投票、竞猜、辩题或辩手队宣传口号征募、朋友圈主题活动海报、H5页设计等,不断丰富传播形式和手段,吸引员工参与。
在此过程中,文化的引导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