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力要素分析之驱动力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面试官,需要掌握影响学习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将其可视化?因为,因为只有掌握了影响学习力的要素,我们才能从求职者对这些要素的反应中,推断出其学习力。假设“名誉”是影响学习力的一个要素,我们就可以通过求职者对名誉的重视或珍惜程度上去判断其学习力,当然,影响学习力的要素会很多,仅凭某一个要素不可能做出正确评价,需要对若干个要素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学习力三要素可以认为是对影响学习力要素的高度概括,应用于面试实践需要对其进行仔细分析,进行要素细化,并做可视化处理。

1.学习驱动力:

驱动力是心理动力学的一个名词,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行为动力源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继承(遗传)而来的生物本能;另一方面是后天而成的个人与社会或他人的差距要素、所处环境要素,。这两个方面促使人的生理唤起和心理满足需求,从而产生行动的力量。

由此,甄别一个人的学习驱动力首先要分析其遗传基因,评估其心理需求欲望的强弱。心理需要欲望强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积极上进、勤奋、不服输的行为表现;而心理需要欲望弱的人,则给人的感觉是是容易满足、与世无争的行为表现。人在受教育阶段和现实生活、工作中都有很好的例证,如,学校总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即使有时看似在刻苦学习,实则是被逼无奈,有人说“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不善引导的老师”,此观点本人很难认同;。企业中,管理者对员工的学习力寄予厚望,请专家“灌”心灵鸡汤、沟通启发、进行培训,然而,结果爱学习的人,原来有几个最后也没多,不爱学习的除当时有点效果外,最终该咋什么样还是咋什么样。细品一下,此类冥顽不化者是否应与遗传有关呢?我们还要为其达到金石为开,付出多大的努力呢?那么,从一开始就选择到一个天生爱学习的员工,是不是更易于产生成果呢?

2.对甄别学习驱动力的影响要素可视化:

是否在小学、中学、大学中有骄人的学习成绩?注意,现在的大学即使是学习力不强的人,也能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考取,更有甚者可以用钱实现。不要一看是大学学历就可认定其有强的学习力;对人生是否有不服输的心态表现?面试提问时应注意一下不服输心态的强度;是否在获取到知识时感觉到兴奋?也可以认为对获取知识有兴趣,这个要素的测试也可以通过观察其肢体动作、眼神得到。

好了,这个问题就探讨到此吧,有兴趣者可以好好分析,还会有很多方法。

甄别学习驱动力的另一个要素是后天要素,具备学习驱动力的后天因素的前提,或者说基础是具备一定的学习驱动力先天遗传因素,。否则,后天因素则不会使人的学习力长久或根本不能形成学习力。先天学习驱动力弱或一般时,后天学习驱动力能影响人的整体学习驱动力提升。

学习驱动力的后天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及生活圈子的影响。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根据影响的强弱,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第二,安全上的需求。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求。

第三,感情上的需求。它包括友情的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第四,尊重的需求。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有自尊、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当然也会有种种例外;。一般情况下,当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五种需求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和感情上的需求都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高级需求,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不同。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对于我们甄别求职者学习驱动力的后天要素,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揭示了人们人不同环境下对需求层次的不同需要。

学习驱动力后天要素的可视化探讨。:

求职者的父母是否具备积极进取的意识和习惯;

求职者所在学校特别是班级的学习风气;

求职者的主要朋友,是否以积极努力者居多;

求职者工作单位人员的心态主流特征等。

影响学习驱动力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加以积极的探讨,从面试实践中,总结出更加实用的甄别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