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一则案例看中成药的定位

近日,笔者在电梯里看到一则某药企黄金单品小柴胡颗粒的广告:不伤肝胃的感冒药,×××小柴胡颗粒。

由于职业习惯,笔者看到这句广告语,就联想到中成药产品的定位。小柴胡定位“感冒药,不伤肝胃的感冒药”,以笔者的愚见,绝对是西医思维策划和定位出来的,所以笔者忍不住点评一番。

感冒:按照西医的解释,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常出现感冒卡他症状:鼻塞、流涕、咽痛等。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常伴有高烧、头痛。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都没有抗病毒的特效药。

按照中医理论,感冒是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侵入机体表层,体内正气奋起抵抗的反应。

六经八纲辨证,感冒初期是太阳病,正(守卫城市的武装力量)邪(外敌)相争在机体之“表”(类比于外敌入侵到城墙),如果治疗不当,邪由表入里(外敌侵入外城甚至内城),或少阳病,或阳明病,其中表里是病位,有三层:表、半表半里、里,病性有寒热虚实,按病性寒热辨证,感冒分为风寒、风热,寒证的特点是冷、白、稀、润、静,热证的特点是热、赤(黄)、稠、干、动。

如风热感冒,易发高烧,口渴,鼻涕黄脓,舌苔薄黄。中成药类如抗病毒口服液,功效是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用于风热感冒、流感。

如风寒感冒,怕冷,清鼻涕,无汗,舌苔薄白。中成药类如正柴胡饮,用于外感风寒轻症,症见微恶风寒,头痛身痛,发热无汗,舌苔薄白。

一般而言,感冒初期,风寒感冒居多,由于自身抵抗能力弱或治疗不当,表寒证入里化热成为热证或寒热夹杂证,常见的就是感冒初期流清鼻涕,过几天开始流黄鼻涕。

中西医对感冒的病因、病机认识完全不同,但对感冒的症状列举差别不大,在感冒的治疗思路上也非常相似。

如西医治疗感冒,多喝水、补充维生素C、多休息,再对症(症状)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发汗退热,缓解头痛、关节痛,用扑尔敏、伪麻黄碱减轻鼻黏膜充血,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用金刚烷胺、吗啡胍、奥司他韦类抗病毒。

化学药大多都是通过肝肾代谢,口服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所以,中成药比西药在这方面确实有优势。

中医治疗感冒较为复杂,中成药主要是对证(证候)治疗,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症”是不同的,董洪涛老师在《选择中医》里列举了对证用药常见经方。如表3-1所示。

表3-1 对证用药常见经方

外感风寒,出汗,周身肌肉疼痛,怕风冷,食欲减退

没有或者略有发烧

桂枝汤

外感风寒,无汗,周身肌肉关节疼痛,非常怕冷

发烧

麻黄汤

外感风寒,体内热体外寒,怕冷,恶寒,周身肌肉疼痛,口渴能喝水,食欲减退

发烧甚至高烧

小青龙汤

外感风寒,脖子后面紧,头痛,怕风吹,喉咙痛,口渴

发烧

葛根汤

外感风寒湿邪,咳嗽,痰多色白,无汗,不渴,喉咙痒,肩胛转动不顺畅

发烧

小青龙汤

外感风寒,一会儿发烧,一会儿怕冷,反复发作,食欲尚可,不渴

发烧

麻黄桂枝各半汤

外感风寒,忽冷忽热,恶心,口苦,咽喉发干,食欲减退,心烦,两胸肋部位有胀满感

发烧

小柴胡汤

经常鼻塞、流涕、打喷嚏、嗓子痛、舌苔白腻

没有发烧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烧是儿科主诉最常见的症状,各种感冒都可以引起发烧,西药用的是退烧药(经常服用后会出汗),中药用的多是发汗解表的方剂(见上表),殊途同归,都是通过发汗(生活小常识里也有用生姜葱白煮水喝治感冒的)来解表透邪,邪退正胜,自然退烧。

小柴胡:小柴胡汤本是经典名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为和解剂,组方:柴胡、半夏、人参(党参)、(炙)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中医解读)

小柴胡汤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西医解读)

小柴胡颗粒是中成药名,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效。主治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涉及脏腑较多,疾病也多,感冒、黄疸、妇女经期感冒、疟疾等,少阳证特点是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病变不在表,故不可汗;少阳病变不在里,故不可吐下,少阳病治疗原则是和解之法,柴胡类的方子,包括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等。

小柴胡颗粒定位治疗感冒,是和解少阳证感冒,即口苦咽干、胸肋苦满、忽冷忽热、心烦喜呕(四者居其一),因邪气没有深入脾胃,舌苔是薄白的。

同样是君药柴胡方剂,正柴胡饮的组方是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用于外感风寒证(轻微),柴胡辛散表邪,防风祛风寒,生姜助柴胡防风解表透邪,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期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属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中成药定位:中成药是承载中医知识文化的一种工业化产品,具有口感好、方便携带和服用等特点。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同病异方,如果把一个标准化产品拿来治疗需要辨证的疾病,大而全,看不出疗效;小而精,受众小、消费频次低。所以,推广难点在于定位。

定位有很多种,渠道定位、终端定位、学术定位、信息传播定位、竞争策略定位等,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传播定位和学术定位。

小柴胡颗粒用于少阳证疾病,即口苦咽干、忽冷忽热、两胸肋胀满感等症状,定位“不伤肝胃”,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不伤肝胃感冒药,普通百姓不感冒。

小柴胡颗粒不仅用于“少阳证”的感冒,还可以用于“少阳证”的黄疸和肝胆疾病,定位感冒药,使用场景大大减少,且感冒用药品牌林立,“不伤肝胃”的差异化定位并不能使其脱颖而出。

这么多年的市场教育,成年患者都可以自行判断感冒,如果是初期轻微症状,大都会选择西药,只有在感冒治疗不当,或者有并发症(咳嗽、发烧、腹泻)的时候,才会考虑同时服用中药。

感冒患者首选的是快速缓解症状(涉及疾病诊断的主诉症状)的药,不伤肝胃并不是主要诉求,很多人也不关心。否则,就不会有很多人感冒滥用抗生素了(抗生素的危害,铺天盖的宣传教育都很难纠正)。

三九感冒灵早年的定位:中西结合,西药成分治感冒快,中药成分治感冒“治本”。定位使用的场景是关于感冒药中西选择的问题。

白加黑的经典在于瞄准的是普通感冒药嗜睡的场景,定位“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差异化一下就出来了。

小柴胡颗粒定位的问题在于,差异化的诉求点放在“不伤肝胃”,这种使用场景并不存在,或者说没有触及消费者的痛点,普通用户看了不感冒。

(2)定位首先定品类,柴胡品类是蓝海。

全世界每天都有5000万人感冒,感冒发病率高居所有疾病之首。人均每年感冒2~5次,儿童超过6次以上,感冒是大市场。

感冒还是很多疾病的诱因,老人正气不足,感冒容易引起并发症,病情转移迅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心肝有余脾肺不足,感冒引起发烧腹泻咳嗽,是所有家长最揪心的。

先有品类成熟,后有品牌成熟。感冒药OTC品牌林立,感康、白加黑、康泰克、快克,这些都是解热镇痛、改善症状的化学药品类。

感冒中成药如果对证使用,正柴胡饮用于风寒感冒初期,葛根汤用于感冒喉咙痛、脖子后面紧,小柴胡颗粒用于感冒中后期口苦、咽干、目眩,感冒出现明显热证(高烧、干渴)再用清热解毒类成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划分,冒中成药至少有7个品类。

治疗感冒,中医是自然疗法,远远优于西药。问题在于,普通大众对中成药治疗感冒的好处没有认知,对什么场景下用什么类的中药没有认识,如果像阿胶滋补(东阿阿胶)品类和核桃饮料(六个核桃)品类那样成熟,那么,每个感冒药品类都有过10亿元的市场潜力。

所以,小柴胡颗粒定位的问题还在于没有品类定位。在感冒药哪个品类上能让大家在一定的场景下联想到服用小柴胡,是广告诉求的轴心。

(3)症状入手去定位,对号入座有卖点。

江中药业的健胃消食片“日常助消化用药”的差异化定位,一直沿用至今,广告语“肚子胀,不消化,用江中牌健胃消食片”,让家庭常备药和助消化定位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

健胃消食片定位的案例告诉我们,定位就是定场景,对应什么场景下用这个药,也就是如何让消费者(包括西医医生)对“号”入座。

这个“号”,准确的应该是中医的“证”,可惜“证”很难被理解,所以,历来中成药推广都是以“症”代替“证”,或者是用西医疾病名称来“对号”。

如连花清瘟胶囊,是由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和红景天、大黄组成的,汇聚三朝名方(汉代张仲景、明代吴又可、清代吴鞠通),广告宣传定位:治感冒抗流感,退热、消炎、抗病毒。

再举个例子,“神药”鸿茅药酒的广告语是:风湿、关节痛、胃寒尿频,儿女孝心送鸿茅。从腰腿痛、关节痛、尿频起夜等老年人典型症状入手进行定位。

小结:中成药的学术定位和宣传,从症状入手,对应使用场景,教会基层西医正确处方中药,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