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培育的范围、内容、方式及介入深度等应与双方的质量需求及合作关系相适应,但企业至少应确保向供应商输出:采购订单生产前的质量预防辅导、生产时的过程质量控制监督及交付后的质量改进管理三个部分。
(一)生产前的质量预防辅导
为了质量预防,当企业与供应商达成采购合同后,无论供应商的强大程度、能力水平等,企业均应向供应商输出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 企业产品的应用场景、构成企业产品一部分的材料(零部件)的重要作用。
● 材料(或零部件)认可书、标准样件的回顾与规范强调。
● 基于采购合同的包装与交付要求。
● 材料(或零部件)必须符合的法律法规要求。
● 材料(或零部件)进料检验与测试要求。
● 材料(或零部件)出厂前的检验与测试、放行批准要求。
● 材料(或零部件)质量记录、证明要求。
● 材料(或零部件)质量可溯性要求等。
(二)生产时的过程质量控制监督
深度介入供应商过程质量控制对企业自身要求一般较高,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的死角。尽管挑战客观存在,但经营决策者应安排资源确保供应商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在如下方面得到企业的监督:
● 供应商是否已经将本企业的采购订单要求转化成了内部的生产加工及运作控制要求(这包括但不局限于适用的法律法规、作业指导书、控制计划、检验与测试标准等)?
● 供应商内部的生产加工及运作控制要求是否充分、适宜?
● 供应商的现场管理及作业人员是否理解了这些要求?
● 供应商的现场管理及作业人员是否遵守这些要求?
● 供应商生产加工的质量表现如何?
● 供应商是如何对待并管理不良品的?
● 供应商是如何进行过程质量改善的(含为改进质量而做出的过程变更及过程变更管理)?
● 供应商进行过程质量改善的进度、效果如何等?
(三)交付后的质量改进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通过进料检验与测试、材料(或零部件)于本企业中的实际生产装配、客户投诉、质量异常分析等渠道收集供应商材料(或零部件)的质量不良并要求供应商给予改进。企业至少可以通过如下方面的介入管理促进供应商改进材料(或零件)供应质量:
● 确定并由供应商向企业提交材料(或零部件)不良改进目标。
● 确定并由供应商向企业提交材料(或零部件)不良改进思路、构想。
● 确定并由供应商向企业提交材料(或零部件)不良改进项目实施计划。
● 供应商按不良改进项目实施计划的进展情况汇报。
●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对供应不良改进项目实施计划的进展情况确认。
● 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对供应不良改进结果的验证、评价。
供应商对材料(或零部件)不良改进成果的固化、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