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切痕迹都是大数据

是否想过,当你拥有一台手机,从开机到关机、你的位置、信号强度、忙闲状态等信息数据都将出现在运营商的网络里……

运营商通过对你手机的信息进行分析,便可以轻而易举知道你亲朋好友的联系方式,根据开机、关机时间知道你的作息习惯,你几时固定出现在某个地方,出行工具是什么,等等。进入一个陌生区域,他会根据你的兴趣爱好,帮你推送本地服务(而这正是你潜在想要的),告知你本地有多少个好友。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运营商想知道,他都可以通过你的手机获得相应信息。

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大数据要求人们在海量数据中挖掘事物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快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而这是传统科学家和传统科研方法难以做到的。形象地说,海量数据只是金矿银矿,但还不是金银财宝。

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消息使得对人们的行为和情绪的细节化测量成为可能,数据挖掘则使得在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为用户找到符合其兴趣和习惯的产品和服务,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成为可能。

今天,只要你上网,你便在网络上“处处留名”了。性别、年龄、爱好、踪迹、信用等被大数据刻画得一览无遗,或许你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干什么,通过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记录的你的浏览行为,你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已被挖掘,厂家商家可能已在为你张罗生日、餐饮、旅游、结婚、生子、购房、购车了,特价机票、婚纱、尿不湿、奶粉、海景房等广告也已为你设计好了。

当然,你拿着一部智能手机,什么都没干,只是由着性子瞎逛,你所有的行动轨迹,你在每个节点的停留时间,你的位移速度,其实都被大数据精准锁定。

在此,笔者挟带一点私人情绪,我们发现,百度上很难精准搜索到微信的信息,我们在微信号发布的文章,在百度上很难第一时间精准地搜索到。而微信上也很难大规模搜索到百度的所有链接信息。现在流行的“抖音”,其实在微信界面里很难“畅快”的被分享。比如,你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上写了某篇文章,百度第一时间就能搜索到,而在微信端就很难精准搜索到。说明就微信本身来讲,其实还是人为在制造一个半封闭系统。这根本就不符合移动互联时代开放、共享、无界的思想。

其实,就微信而言,后台数据的功能是极其强大的,很多信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比如,微信就不可以实名搜索朋友圈以外的朋友信息。说实话,只要微信开放这一功能,就很容易让我们搜索到心中想见、但多年未谋面的朋友信息。这一强痛点,微信为什么不开放,原因当然很多,在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