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没有稳定的核心团队
老板能否带队伍,是一个相对准确、可观察的“硬指标”,反映出老板的综合素质。
只要涉及人的组织,领导者的品质就很重要,因为领导者的品质对人的影响很大。诚信、正直是每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而且必须始终坚持。实践中如何体现可能有些差别,但本质不能变。
如果一个人的诚信、正直在实践中出了偏差,他就很难组建真正的团队,即使有一帮人跟着他,也是乌合之众,或者是受利益驱使。现实中,你很难清晰地观察一个人是否诚信、正直,也不会有人承认自己有诚信问题,这些只有在管理者对矛盾的处理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我接触过很多老板,当你与其单独沟通交流时,会发现这位老板有抱负,对产业有理解,给人的感觉也挺厚道……总之印象不错。按照教科书的说法,这位老板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所开创的事业一定能做大。但奇怪的是这位老板身边没有真正的核心团队。
每当我向老板们询问为什么没有团队时,老板们的回答都在诉说自己忍辱负重、吃过很多亏,似乎都是经理人“不仁不义”。刚开始我也很困惑,这么好的老板为什么就是遇不到好的经理人呢?
但随着与这样的老板深度接触,你就会发现,没有真正核心团队的老板其自身是有一些问题的,最初和这类老板接触留下来的印象可能都是“表象”。
一位南方企业老板,20世纪90年代通过贸易得到创业的第一桶金。他大概10多年前转做房地产,这么多年来身边一直没有真正的核心团队。我初步与他交流时,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感觉这位老板太厚道,总是被别人算计。
但随着与该老板接触次数的增多,你会逐渐发现他的问题:沉不住气,决策的时候头脑发热,但又事后反悔;对人热得快,冷得也快;个人变化太快等。
从本质来说,可能是老板诚信、正直方面需要检讨,但总之是个不沉静,格局不大的人。按照古书的说法,这种人成不了大器。事实证明,他所开创的事业这些年来鲜有起色,每年招聘的经理人像走马灯一样更换,企业里关系复杂。而同期创业的一些企业,有的已经做得很大。
创业多年而没有形成真正核心团队的老板,他所领导的企业其实很难做大。经理人不要指望能与老板磨合好,能改变他,能与他组成核心团队。我们对这类没有核心团队的老板特点归纳以下几点,便于大家在实践中观察。
第一,这种老板可能能力太强,精力旺盛,事必躬亲。古书上叫“自奋”。古代最典型的人物是项羽。俗话说,大树底下不长草。老板对下属的工作干涉太多,久而久之,下属就不会动脑子,老板怎么说,他就怎么干。这样的情况,下属很难成长起来。等到老板感觉自己精力不够时,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人可用。
第二,对人要求苛刻。一般技术(或专业)出身的老板对人要求比较苛刻,追求理想化,喜欢钻牛角尖,非黑即白,看人喜欢关注不足和缺点,喜欢盯住“阴暗面”不放。我记得有位企业做得比较成功的老板对我说,在企业里,他做不到的事情,就不会要求员工做到。其实他只是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句是:很多事情,即使自己做到了,也不能要求下属做到,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践表明,凡是对人要求比较苛刻的人,很难带好队伍。没有团队,事业也就做不大。
第三,不愿意分享。
C企业和D企业是同行,20世纪80-90年代,D企业做得非常成功,比C企业好,但现在已经衰落,而C企业现在非常知名。我曾经研究过D企业衰败的原因,其中一位知情者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明C老板和D老板之间的差异。
C企业的员工经常“忽悠”老板换高级车,如果C老板换成宾利车,C企业的很多经理人就换成奔驰和宝马。C企业坚持业绩导向,谁贡献大,谁获得的回报也大,经理人薪酬高是业界出了名的。
D老板平时不喜欢开车,虽然有辆奔驰,但除了有重要客人和领导人来访以外,每天为了锻炼身体都骑自行车上下班。D老板始终搞不懂年轻经理们为何喜欢开好车,因为D老板不喜欢物质享受,他也假定员工和他是一样的,所以他始终把自己企业的经理人薪酬定得比较低。
结果,C企业越发展越好,而D企业从当初的辉煌逐步走向没落。事实上,C老板具有很强的分享意识,经理人队伍非常强,这是业界所公认的。而D老板以己之心衡量别人,缺乏分享意识,几乎没有像样的经理人队伍。
第四,不念“旧情”。从老板如何对待创业元老可以清晰地判断出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妥善处理创业元老属于一家企业道德层面的事情。
有人说老板不能有“二奶”情节:在创业的时候,创业团队工资低、待遇差,但他们起早贪黑、忠于企业、奋力拼搏;等到企业度过生存期发展起来了,老板就觉得他们水平不行、文化素质不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横竖看不上眼”,于是把元老们赶出企业。但有的老板就能妥善安排好元老们的问题,无论是物质利益方面,还是让创业元老找到合适的岗位继续发挥作用方面,考虑得都比较周到。
经理人加盟一家企业,一定要了解清楚老板是如何对待创业元老的。对那些不念“旧情”的老板,经理人一定要小心,元老的今天就可能就是你的明天。
知识水平不高
看到这一点,很多人会提出许多反对意见,认为与实际不符。许多企业老板知识水平不高,但企业做得很大,这似乎成了年轻人励志的好教材。
我认真思考过老板的知识水平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发现老板的见识和悟性比单纯的知识水平更重要,所谓见多识广、触类旁通。在机会大于能力的时代,把握机会的能力更重要。
但这里我只从一个角度来说明知识的重要性。人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理念)的能力以及自我改变的能力密切相关。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般来说,经理人与知识水平不高的老板沟通、磨合的成本比较高。现实中存在知识水平不高的老板把企业做得很成功的例子(打造优秀的干部和员工队伍),但这种情况是小概率事件。
经理人在选择加盟企业的时候,老板的知识水平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考变量(注意不是决定因素)。据我的观察,想让知识水平不高的人明白事理难度有些大,想让他改变更难。很多时候,他们认“死理”。明白事理和改变自己是老板本人的事情,别人很难代替。经理人与知识水平不高的老板打交道的风险就在这里。
这不是对知识水平不高的老板的偏见,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