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给用户带去陪伴和温暖

《执行官》:大唐雷音寺和后来创办的市井财经实现粉丝和流量的快速增长,并快速切入正在爆发的视频领域,你觉这些老炮儿凭什么能取得互联网居民的喜欢?

张春蔚:我觉得这些老炮本身就是很多才多艺的,他们不仅会写会说,还能在镜头前展示自己。书面用语向口头用语转变是第一层转变,口头用语向口语表达转变又是第二层转变。好的口语表达在于让人听到就能记住,很多人连第一层的转变都做不好,也无法很好的展示自己。要让粉丝和流量快速增长,一定要用视频,视频在于让别人记住你的脸,许多人比高晓松帅、比罗振宇知识丰富,但是这两位被记住正是因为人们记住了他们的脸。当个体的脸和嘴结合起来时,就能把内容进行重塑,所以互联网时代不是见字如面,而是“见面如获新生”,一张能被记住的脸尤为重要。

视频的快速崛起说明人越来越懒,过去人看书看报,现在只看视频。视频可以带来“眼见为实”的感觉,并且会让观众感觉自己加入了判断力。当短视频快速爆发时,我作为一个写字的人迅速拥抱它。短视频会是流量点和用户增长点,如果不借助视频留下互联网记忆,完成不了互联网的数字转化,那么就会失去流量资源。

绝大多数人会问我,为何要让别人记住我的互联网符号?这是因为如果你的符号真有价值,你的碎片都会被别人捡拾。我现在记录的这些超级IP,也许在未来某一天人们在寻找方向和答案时,就会想到梁宏达、郁钧剑、赵忠祥这些积累了几十年的超级IP留下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长者的经验,而长者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怎样少失败、怎样成功。老炮不是靠老就能赢得尊重,而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很多东西,有深厚的积累和沉淀。

《执行官》:互联网用户关注的内容纷繁复杂,在打造互联网超级IP时,如何让他们不断保持热度?如何拉近传统媒体知名媒体人与网民的距离,提升IP的温度?

张春蔚:这就关系到如何完成这些超级IP互联网作品的打造。比如,梁宏达在去年连续19天直播做体育评书,许多互联网新媒体都承受不了,但是我们坚持了19天不间断直播;我们可能熟悉赵忠祥老师是因为《动物世界》,3000多集的内容,37年的记录,但在互联网我们做的是“舌尖上的赵忠祥”,把他塑造成一位老百姓餐桌上的邻家老大爷的形象。从这个意义而言,传统老炮一定要在互联网上进行一些标签化才能更好的突破。

保持热度在于保持内容产出,大唐雷音寺现在的后台数据没有年初的时候好,但我们反而重新多次进入了微信500强,因为很多媒体不是日更新,没办法做到日陪伴。日更新是最好的陪伴,能够吸引用户到你这里花费时间。超级IP会有流量的洪峰,但是其他时候也需要填补碎片时间。我的超级IP每周录半天的视频,这些素材足够一周推送,给用户带去陪伴和温暖。

对于很多传统媒体人而言,第一是放不下架子,第二不愿意做互联网陪伴,第三习惯于表达自己的内容,而不关心用户想要什么。因此,我们选择以团队的形式运作超级IP,约束他们的表达,并帮他们寻找关键词,形成更有效的传播,这样才能保证超级IP既有流量又不至于太辛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主编没有“死”,甚至更加重要。比如,对于老梁,我们用直播的方式帮他节省时间,而且他的直播已经成为互联网爆款;对于郁钧剑,我们打造音乐学堂,教用户唱歌的技巧;为赵忠祥老师打造了老赵食堂,陪大家讲一讲百姓餐桌、市民生活,让用户感觉到亲近。

《执行官》:近年来《奇葩说》《罗辑思维》和《晓松奇谈》等内容火爆,你在运营这些个人人格化IP的过程中,你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你如何区分个人IP和平台IP的关系?

张春蔚:《罗辑思维》占有用户的互联网时间是每天一分钟音频、三分钟文字、每周30分钟左右的视频,加起来差不多一周两小时,而《大唐雷音寺》则每天有两个小时的直播,并且是在晚上的9点半到11点,这是我们核心争取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人比较轻松、且属于自己的独立时间点。

在我看来,一个人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2~4个小时,这个时间大家会看书、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方式占有这个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会用功能性的区隔服务来增加产品的第二属性。比如,我们做的老梁“特别会说话”,大唐雷音寺从2016年2月8日第一天问世,我们就要老梁“教你好好说话”,这就是一个功能性区隔;对赵忠祥老师,我们打出了“日积月累”;给郁钧剑老师打出的是“特别爱唱歌”。这样,每个IP都占有一种情绪、一种温度,都有某种功能属性。换句话说,我打造的每个IP都要依托“事”,这样就能让他拥有更多的传播价值和品牌价值。

因此,个人IP应该要具备个人特点,集体IP则是抱团取暖。个人IP的局限在于,多了就会觉得内容重复、没有新意,因此做个人IP会压力非常大。所以,大唐雷音寺做的是集体IP。我们在今日头条有接近160万的粉丝,推出的是媒体矩阵,在矩阵中有老梁、郁钧剑、赵忠祥和我们的主编廖保平等IP。在打造IP的过程中会发现,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走不远,但是依靠一群人的力量就能够彼此借力,打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更能赢得粉丝青睐。

《执行官》:个人IP、自媒体有天花板,许多互联网时代崛起的IP迅速陨落。在你看来,像《晓说》《吴晓波频道》《罗辑思维》等个人IP有无持续走红的可能?他们的天花板要如何突破?

张春蔚:我认为吴晓波很优秀,他抓住了所有风口,早些年从机构向个体转化,树立了个人品牌,随后写国企、民营企业专栏报道,之后开辟博客、出版专着、做自媒体,他总是能走到潮头前的人;高晓松在歌唱领域属于超级IP,罗振宇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他们能走到今天,是大量的付出和积累的结果。这些署有个人名字的品牌,是在特定历史时间的特定选择,我正是看到了他们在个人品牌做大后面临着巨大压力,所以才没有把自己的产品冠以个人名义,比如赵忠祥的“日积月累”、郁钧剑的“超级爱唱歌”、老梁的“特别会说话”,大唐雷音寺从一开始就避免过于强烈个人属性,走的是大概念,类似杂志的做法,找到某个话题或关键词,来规避依靠某个IP的风险。这只是风险控制,并不是说个人品牌不好。

当自媒体进入深耕阶段,就开始出现平台和矩阵,开始走抱团取暖和集体出拳的方式,这样的集体用户愿意停留。许多个人IP盲目跨界,原本做收藏的开始谈经济、谈社会娱乐,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平台上集中不同领域的IP,让平台跨界,而不是个人IP跨界。

天花板取决于个人如何看待IP这件事,如果只是做个人IP,我认为不存在天花板,但如果把它作为一门生意,让更多的人受益,就必须走向平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