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和模仿国内领先同行的新产品

有很多企业由于企业的体量、企业家的视野,不一定能接触到国外的产品,或者有的行业在国外并没有创新型的产品,并不适合学习国外的产品。反而一些找不到创新产品的企业,通过对创新领域的探索研究,利用自己的企业稳健的运营系统和供应链系统,将其他企业创新开发出来的种子期或小范围的产品,进行快速的模仿和改造,进行大规模落地实践,成为自己的创新产品。

这方面的很多例子体现在消费品上。很多大中型企业,在创新能力提升比较慢的时候,会不断地关注市场上出现的小企业、创业企业的创新产品。这个理论也像哈佛大学的克里斯坦森教授的“破坏式创新”的原理一样,大企业的组织管理的模式、僵硬的管理组织和固化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没有能力或没有办法非常快地进行小规模创新的实验和实践,但是他们会关注其他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创新的产品,然后利用自己庞大的供应链能力和研发创新的一个体系,快速跟进并规模化生产。

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将娃哈哈比喻为“饮料界的腾讯”的文章,其实就是说娃哈哈能够铸就曾经的“饮料帝国”,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它的模仿能力,看到市面上有什么好卖的产品,就“复制粘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