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

前面我们对“顺化”这一章已经讲了很多,最后还留有一个尾巴。最后这几句很重要,可以说是一语道破的结论性尾巴。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作为王者,要以王道治世,教化天下;作为一般领导,你要治理好你的单位;作为老板,你要管理好你的员工、建设好你的企业;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平头老百姓,你也要平平安安、吉祥快乐地过日子,那么,这一切最根本的是什么?周敦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本就在一人”,就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是谁啊?我告诉大家,谁读到这个句子,谁在学这个东西,那这“本在一人”,就落在谁身上了。所以,这个“本”不在别处,不是别人,就在当下,人人有份。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社会上的事情,非常复杂纷乱,有时是面对一个团体,有时会面对更大的场面,甚至于大到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那么,对于这些事情,你真正能做多少呢?当然,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做事的能力半径也就不同,但是,无论你是什么地位的人,最终都只有一个下手处。这个下手处在哪里?就是当下,就是从自己的一念开始。一念正,则事情就会向正方向倾斜一分;一念邪,事情就会向邪路上倾斜一分。“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面对天下之众,要教化天下之众,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自己一人身上。我们处在什么位置上,就要把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本”找到。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位,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分内之事,把自己所处位置上的事情处理好,那么,天下就可以“大顺大化”了。

下面是两个反问句:“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道,其实离我们不远,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道,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之中。这并不是说,只有修道的人身上才有道,不修道的人就没有道。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日常生活之中,无处不是道的体现。所以,“道岂远乎哉?”道就在我们身上,就在我们的日常动静之间,它从未离开过我们,又何来远近呢?

“术岂多乎哉?”不管是治国也好,治家也好,还是只是把自己搞定,治好自己的心,难道真的要有多少高科技、要多少尖端技术吗?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易道贵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抓住了关键!关键在哪里?就在这一章开篇所说的“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说白了,也就是“仁”、“义”这两点。如果你对这两点真信得过,真有体会了,那么,不需要你去耍多高明的政治手腕,也不需要你去玩多玄妙的商业手段,更不需要你去绞尽脑汁、密谋算计,总之,该你成就的事业都会水到渠成,吉人自有天相。

汉儒董仲舒说过这么一句话:“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己;义之正,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这就是对“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的很好的注解。

如果今天心理姐姐在场的话,让她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也许会更精彩。就像她前几天在网站发的帖子,谈她对慈悲的理解。大意是说人的内心有很多矛盾,一方面很多人都在委屈自己,总是对自己很苛刻,从而面对别人也可能会很苛刻,这是因为自己内心没有达到平衡所造成的。当然,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说法,自有其道理。我们这里应该看到,对自己的仁爱,应该是放在严格要求自己上、让自己能见贤思齐上,而不是放纵自己;对别人的仁爱,则应该是宽容、包容。所以,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己;义之正,在正我,不在正人。”这跟六祖惠能大师说的“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非”,两者的意思差不多。

总之,对这一章的学习,大家要把这句话时刻贴在脑门上,那就是:“天下之众,本在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