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微】
转圆是讲智慧的应用。智慧不是西方大学里的知识、技能,而是道不自器、应变无方的生命境界。先贤认为,人可以通过心地上的修持,内圣功夫——心术,实现智慧的提升,生命的升华。
智慧之学超越西方理性知识。它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随机应变,圆融无碍。
可喜的是,被西式大学统治的当今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西方教育的局限性,甚至提出建立“智慧型大学”的主张,这是很了不起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先生们不知承载中国内圣外王之学的文化原典即是智慧之学,我们不需要再重头搞什么“智慧教材”。
2015年4月24日,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在《南方周末》发表了《以“智慧”超越“知识”云时代,大学需要崭新的教育理念》一文,明确指出智慧与知识不同。他写道:
“智慧基本上与学历、学位高低无关,甚至也与知识的多寡无关。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没学历而有智慧的人,可以有效地获取知识,甚至创造出新知识。智慧是知识后的内心顿悟而产生的,只有当头脑、心灵和身体真正和谐时,智慧才存在……智慧与创造是因果关系,因有智慧才导致创造活动,智慧是知识与灵性的结合体,因此提高灵性是人们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因此,智慧是不能教授的,而只能是在无焦虑、无恐惧和无贪婪的心境中,通过精神灵性的修炼而获得。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懂精神灵性,也不鼓励冒险的品质,而执迷于物质的索取,这些是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
刘道玉先生敏感地意识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教育,必须改革。他说:“我们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的形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已不能适应,必须彻底变革,核心是确立‘大智慧之光’的教育理念,营造‘阅读、静思、顿悟’的学习境界,设计‘智慧教室’,培训‘智慧型的教师’,编写智慧教材,开展智慧性的课题讨论,等等。”
我们不能对刘道玉先生求全责备,他不知中华道统内圣外王的本质、德成而智出的修行路线是可以理解的。刘校长提出“智慧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是很了不起的!
智者,权也。在本篇中,通过 “谈古论今”中的游说范例《战国策·齐策三·楚王死》,读者会为进一步理解纵横之士超人的智慧成就。
本篇陶弘景题下注云:“言圣智之不穷,若转圆之无止。转圆之无止,犹兽威无尽,故转圆法猛兽也。”明代高金体注云:“猛兽之威无尽,犹转圆之势无止。圣人心语顺物,莫得而穷之,盖犹是也。”(转引自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226页。)
圣贤智慧权变无穷,谋略像圆珠一样运转自如,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
纵横家的成就,是真正的智慧成就!
【经文】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1】。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2】。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3】。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4】。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5】。
【译文】
转圆,是指计谋运转没有穷尽。要使计谋运转无穷,必须有如圣人一样的心,从而深入不可测度的智慧,并通过这种智慧认识心之妙用。虽然神圣的大道与混沌状态本来一体,但是体道的圣人能以变化的观点来分辨说明万物,言说皆得其宜、应变无穷。智慧谋略,各有各的形态。有的灵活圆转,有的安定沉稳,有的公开,有的隐秘,有的顺利,有的凶险,这些是为了因应不同的事类。所以,圣人运用智谋,像圆珠运转,以求计谋与符合事物实际情况。圣人以大道为用,一切举动无不合乎大道,进而达及神明智慧的境界。
【注释】
【1】陶弘景注:“圣心若镜,物感斯应,故不测之智,心术之要可通也。”此言计谋变化无穷,圣人之心能通达之。
【2】陶弘景注:“既以圣心原不测、通心术,故虽神道混沌,如物杳冥,而能论其万类之变,说无穷之义也。”混沌为大道运行,未形成万物前的一种状态。《周易乾凿度》云:“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和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荀子·儒效篇》言及大儒的标准时也说:“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犹言俯仰——笔者注),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荀子是说圣人行道,能够分辨说明各种事物,言说皆得其宜而应变无穷,亦合于大儒德行。
【3】陶弘景注:“事至然后谋兴,谋兴然后事济。事无常准,故形容不同。圆者运而无穷,方者止而有分;阴则潜谋未兆,阳则功用斯彰。吉则福至,凶则祸来,凡此事皆反覆,故曰:事类不同者也。”这种智慧境界通于《荀子·儒效篇》所说的“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
【4】陶弘景注:“此谓所谋‘圆方’以下六事,既有不同,或多乖谬,故圣人怀转圆之思,以求顺通合也。”圣人能够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全赖此“转圆之思”——学人当于此处仔细参究。
【5】陶弘景注:“圣人体道以为用,其动也神,其随也天。故与造化其初,动作先合大道之理,以稽神明之域。神道不违,然后发施号令也。”此处“造化”,即《鬼谷子·反应篇》开篇的“大化”,“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陶弘景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
【经文】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1】。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2】。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3】。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4】。
【译文】
天地没有终极,人事变化无穷,天下万物各有各的情况。观察一个人的计谋,便可预测他的吉凶、成败的结局。所谓的转圆,或是转化为吉,或是转化为祸。圣人凭借自然之道,能够预先了解事物的成败,因此能够灵活因应变化,确立某种方略。圆转灵活,通变不穷是为了使彼此意见融洽;安定沉稳,是为了正确处理事务,分职定事;运转变化,是为了观察计谋的得失;接触外物,与人交往,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会通以上四种情况,抓住要点、关键所在,然后进行游说。
【注释】
【1】陶弘景注:“天地则独长且久,故无极;人事则吉凶相生,故无穷。天地以日月不过陵谷,不迁为成;人事以长保元亨、考终厥命为成。故见其事之成否,则知其计谋之得失。知其计谋之得失,则吉凶成败之所终,皆可知也。”这是说天人之际事物高度复杂,需要智慧谋略,成就事功,赞天地之化育。
【2】陶弘景注:“言吉凶无常准,故取类转圆,然圣人坐忘遗鉴,体同乎道,故能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转圆而从其方,弃凶而趋吉,方谓吉之所在也。”圣人能见微知著,故能先知,先谋,转危为安,逢凶化吉,古今大战略家莫不如此。
【3】陶弘景注:“圆者,通变不穷,故能合彼此之语;方者,分位斯定,故可以错有为之事。转化者,改祸为福,故可观计谋之得失;接物者,顺通人情,故可以观进退之意,是非之事也。”《鬼谷子·反应篇》有:“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陶弘景注:“谓臣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当以圆道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才职任之。”错,通“措”。
【4】陶弘景注:“谓上四者,必见其会通之变,然后总其纲要而结之,则情伪之说,可接引而尽矣。”会,交会,会通。
【谈古论今】
苏秦式“转圆”大智慧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事变无穷,相应的计谋亦无穷。通权达变,因事制宜是纵横家的重要特点。诚如《汉书·艺文志》所云:“……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使者应当权衡事情,见机行事,接受使命但不接受言辞。)
透过《战国策·齐策三·楚王死》,我们能领略战国纵横家们 “转圆之思”的大智慧。从行文看,这篇文章不是历史实录,而是纵横家设计的“转圆之思”教案。据《史记·楚世家》,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之前,太子横已经归国三年,根本就不存在立新君的事。太子横归国前,齐国君、臣(没有说是苏秦)也曾想以他换取诸多利益,包括得到下东国这个地方,但齐缗王最后直接让太子横回国继承君位了。
这则游说范例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演绎而成(个别词句同于《史记·楚世家》)的。游说者也不一定是苏秦,只是归于苏秦而已。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看来这是真实情况。
《战国策·齐策三·楚王死》首先描述了最初发生的事,再在此事件的基础上行“转圆之思”:
起因是这样的:楚王死了,楚国太子还在齐国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薛公)说:“您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我们不能这样做,假如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新君,人质便失去了价值,反而落得个不义的名声。”苏秦说:“您说的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还可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就说:‘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否则我将联合秦、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接着,作者“为苏秦”列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连环计。这些谋略的具体内容,我们录在这里,希望当代外交界人士和未来有志于纵横天下者,多多留意。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就大不会成功,遇事不决就难以成名’。如今您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若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谋划,您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说:“先生说得很对,那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有劳先生了。”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去了。(原文: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苏秦到了楚国,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下东国之地。现今形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以换取齐人的支持。”楚王赶紧说:“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了下东国之地。可见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原文:谓楚王曰:“齐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从楚国那里多割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让他来见您,您假意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就会割让更多的土地。”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多割取土地。(原文: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太子其故,使太子谒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的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见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原文: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苏秦又到楚王那里说:“齐人之所以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总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仍然不满足,这还是以太子相要挟的缘故。我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无人质,就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大王的仇敌,又结交了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可见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原文: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苏秦再次拜见太子,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有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赶快说:“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连夜逃去。可见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原文: 谓太子曰:“夫剬(音zhì,同“制”——笔者注)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接着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说:“劝您扣留太子的是苏秦,但他并非诚心替您打算,实际是为楚国奔忙。他唯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可见苏秦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原文: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诚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尊奉大王取代太子而立为楚君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您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说:“寡人知道了。”于是封苏秦为武贞君。可见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原文: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后来,苏秦又通过景鲤向孟尝君进言:“您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能延揽天下才识之士,左右齐国政局。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接纳,定会闭塞进才之道,也不利于游说策略的开展。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阁下便会危险了。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假如不及早结交苏秦,很容易与楚国结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顺水推舟,与之亲近,令其富贵腾达,阁下便会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与苏秦言归于好。可见苏秦之计可以劝服孟尝君善待自己。(原文: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今苏秦,天下之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通“早”——笔者注)亲,则是身与楚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