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没有情绪的营销都是“假营销”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被曲解甚至到啼笑皆非的成语、俗语:

“无奸不商”本来是“无尖不商”,“狗屁不通”本为“狗皮不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应该读二声,是修行修炼的意思,衣冠禽兽本来是夸人的,呵呵。栗子一抓一大把。

曲解后,意思全变了,失去了本来含义或者无法讲通了。

“无尖不商”的意思是商人卖给顾客米的时候,把斗或者升堆的尖尖的,足秤足量,来换取顾客满意度,实在是高明的企业经营之道。变成无奸不商就是骂人了,而且是一棍子打死。

“狗皮不通”,是说狗皮是不通的,比如没汗腺,狗热了排汗只能伸舌头,因此用狗皮来形容讲不通的事理。而换成狗屁不通就不知所云了,实在是“狗屁不通”。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意是说人要修行自己,可现在都被解读成形容一个极端自私自利者。

“衣冠禽兽”本来是说衣服上绣着飞禽走兽,指官服,形容人飞黄腾达了。

这些词的本意一般是在讲述道理或者阐述一种客观现象,被曲解后往往在道理上讲不通了,但奇怪的是,这些道理上讲不通的话总是更有生命力,被更多人熟知,被更多人使用,本意反倒很少用或者干脆不能用了。如果你经常用衣冠禽兽来夸人,老苗相信你挨揍是迟早的事。

这些被曲解的词语,其生命力从何而来呢?答案只有两个字:情绪。失去了道理,增加了情绪,词语的生命力暴增。

无奸不商可以表达对奸商的愤怒,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以表达对极端自私自利人的谴责,狗屁不通相当于对不通的事说一句“他妈的”,过瘾解气。

情绪可以瞬间传染人影响人,而道理不行。一个词的情绪密度越高,人们越能记住

以前写了篇文章,是想反驳一下现在很多企业流行的“人品论”、“忠诚论”,倡导管理应 “用与岗位匹配的核心能力作为人才考量标杆,用激励体系刺激其发挥作用,用管理制度防止其做恶”,题目叫做《你真的相信人品比能力更重要吗?》。

后来做了个小实验,把标题改动了又重新发了一次,加了点“情绪”:《一句恶心了我二十年的管理名言:人品比能力更重要》,阅读量迅速飙升破万,当时“老苗撕营销”的关注看官只有一万多人,自媒体转上百次,在一些大点的号上阅读突破10万。到现在网上搜索这个标题,还能出现上万的结果。内容没变,第二次发居然比第一次发的传播效果强了上百倍还不止。

表面看,这是标题党的作用,而实际上,这是情绪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