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的领导力在于让其心一,让其做好分内工作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详解类引】

这段核心意思是讲愚兵投险,其目的是为了不让士卒清楚将帅的作战意图,避免被敌人间谍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为了士卒上下一心。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恰。

将帅冷静、沉稳,平正无偏,故能把军队治理得井井有条。

曹操描述说:“谓清净、幽深、平正。”

梅尧臣注解说:“静而幽邃,人不能测;正而自治,人不能挠。”

谋事的时候,或遇事的时候,安静、沉稳,别人无法揣测他的想法,而平时有公正而整治,士卒不敢怠慢。

这种将领,看似不露声色,却把什么事都治理的井井有条。

这也是管理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沉着、冷静,让人不能测,又能不露声色的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

而有些管理者,一上来,就要大变革,好像只有他的是正确的一样,结果下属都或明或暗的反对,导致什么也推行不下去,自己也做不成事。

怎么不露声色就把事做好了呢?

要学习儒家的“仍旧贯,日日新”,什么都按照原来的去做,但我一点一点的去调整,遇到一点事情,我就改变一点点,一段时间下来,再看现状,已经与原来完全不同。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延续原来的国策,继续使用原来的人,什么都不改变,但日日不断的革新,几年的时间,在人们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焕然一新。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这是讲愚兵。

什么是都不让他们了解,只要执行将令即可,让他们无知无识,也就没有什么忧虑了。

杜牧注解的比较准确:“言使军士非将军之令,其他皆不知,如聋如瞽也。”

怎么做到呢?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一是“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不断变更行动计划或作战计划,让士卒也无法摸透将帅的真实作战意图。

二是“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不断变动宿营地和行军路线,也是为了迷惑士卒,让他们摸不透将帅的想法。

张预讲了一个例子,唐高宗时的名将裴行俭,先命令军士扎营,忽然又命令将营地转移到崇冈,开始将吏都很不高兴,觉得领导折腾自己,到了夜里风雨暴至,先前设营的地方已经有了丈余水深,如果还驻营在那里,都被淹了,将士叹服,问裴行俭:“怎么知风雨?”裴行俭说:“听我将令就好了,何须为我怎么知道的呢!”

这里所谓的愚兵,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作战意图的泄露,甚至身边的将领也不能让其知主帅的意图,因为孙子非常重视间谍的使用。

另一方面,也是讲每个人都要素其位而行,做好自己你的手头工作,尽管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士兵,但更重要的是做好现有工作,而不是整天思考战略问题。

华为有个政策: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改进,公司有大奖励;如果你在基层,给公司提战略问题,那只是口头鼓励而已。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这段开始讲通过让士卒没有退路而上下一心。

主帅授予部署的任务,要像叫人登高后抽去梯子那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深入诸侯重地,要像拔弩机而射出的箭一样,使他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像赶羊群一样,大家只知道跟着走,不知去哪里。

曹操注解说:“一其心也。”让士兵投险,使其心一。

其本质是让士卒心一,上下一致,行动协同,这对于团队也有同样的要求,只有大家协同一致,才有战斗力。

团队心一,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吴起讲的教戒为先,思想文化的教育,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吴起在魏国训练的常备军武卒,就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工作,文化因素,是团队向心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训练成习惯,任何动作、操作标准,都不要只是简单的培训,一定要训练,让其操作会再上岗,终端拜访八步骤,每一个动作分解之后,操作考核通过,再上岗,养成习惯,到市场就自然而然那么做;军队内务管理、走队列,也是打仗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战场上能够协同一致。

三是奖励与晋升机制,让其有动力按照你的规定去作业,秦国统一六国,其军法的奖励措施也起着不小的作用。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将三军投入险地,使其不得不拼死作战,这是将军的责任。

其实,关键是上文所需,将军的责任并非非要投入险地,士卒才奋勇作战,这是孙子基于他所处环境提出的策略。

作为将军,你的首要的责任是大胜仗,为国家负责,这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事;其次,要为士卒负责,你把他们带出来不是为了投险,而是要活着把他们带回家,还给他们的妻子子女。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这句是对整个九地篇前半部分的总结,也是“九地篇”的中心,下半部分也围绕这个主题从另一个角度阐述。

“九地之变”,这是总结本篇开头九种地形及应对策略,以及对士卒心理变化的掌握,教会为将者如何去做。

“屈伸之力,人情之理”,这是说凡事都有常有变,有屈有申,有通例,有变例。也就是说,打仗要能屈能伸的利用地理条件,对各种人员心理掌握,这些是将领必须要研究的。

其实,核心在于治气,让士卒协同一致,上下一心,提高士气,形成战斗力。

对于将领而言,鼓舞士气,协同一致,利用地形这是基本功。

张预说:“九地之法,不可拘泥,须识变通,可屈则屈,可伸则伸,审所利而已。此乃人情之常理,不可不察。”

以上九地及心理之把握,不可拘泥于此,要学会变通,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了,像廖化一样,背水一战,书上没写还有烧山这一招,就不知如何处置了,最终失了街亭。

杜牧注说:“屈伸之利害,人情之常理,皆因九地以变化,今欲下文重举九地,故于此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