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怀疑一切吗?

“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我们很多人,尤其是搞学术的人,很多人觉得就是要怀疑,要怀疑一切,尤其是近代以来,疑古思潮很重,对一些历代公认的颠扑不破的经典,包括先圣教典、祖师开示,都产生了怀疑,用很僵化、很枯燥的考据学方法去考证。

说实话,历史的细节是如此枝蔓纵横,有些东西可考,有些东西则完全不可能考据得了。但是在近、现代的学术圈子里,总有一些人认为,考据实证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时代变化这么大,不要说考据历史,就是考据一下你自己三岁的时候在干什么?想什么?经历了什么?你能考据清楚吗?不行嘛!你五岁的时候,你的邻居每天在做什么?你的父母每天在做什么?你自己每天又是怎么过的?这些细节你也不可能完全考据清楚嘛!时代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用现代人的思维和方法,是不可能再回到千年以前的当时状态,也不可能复原当时的情景。这些你怎么去考证?有些问题不是考证就能解决的,而那些传承千古的圣贤价值观、人生观,更不需要去考证,只需要去继承下来就好了。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佛学界内的疑古思潮也特别严重,而且有很多不好的风气。有些“佛学大家”就根据单纯的考据,妄自推断佛言祖意,妄下结论,甚至把历代指导人们修行的最好的经典,比如《楞严经》、《圆觉经》,还有《大乘起信论》——前段时间,四祖寺的净慧老和尚还专门请冯学成老师去讲《大乘起信论》——像这些了不起的经典论著,他们却认为是伪经。如果依照他们的方法去考据的话,那么,很多作为传统文化基石的经典,都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到了后来,有些所谓的佛学家干脆认为“大乘非佛说”,认为大乘佛法都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都是后人伪造加上去的,还要闹着要回到梵文里面去,去找最原始的佛教经典。

实际上,释迦牟尼时代的梵文,和现代的梵文相比,已经完全是两个概念了。现代印度人使用的文字,是以英语作为最常用文字,古梵文和西方人现在研究的梵文,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而且印度人不重历史,很多重要历史文献都湮灭了。如果不是后来对那烂陀寺等佛教旧址的考古发现,与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里所记录的内容是丝丝入扣,分毫不差,恐怕至今有些人都会认为,古印度那个时代辉煌的佛教文化,只是传说而已。所以,我们后人的这个疑古,该是怎么个疑法呢?

周敦颐先生在这里就下了一个定论:“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自己对经典、对先圣先贤的教言有很多疑问,如果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怀疑当作很高明、很有成就,那么离真正的高明、离真正心性的通明,又何止相隔千里? “公明第二十一”的内容,它和前面的“圣学第二十”,应该是一体的,我们应该合在一起进行参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