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耳听到心斋

“听曰聪”,听之正相乃一个“聪”字。聪明,就是耳聪目明嘛。耳聪,说明一个人的耳朵好使,当然,这不是说他的听力好,很小的声音都听得见,隔壁两个人说悄悄话都听得一清二楚,不是这个千里眼、顺风耳这个感觉。聪,是指善于倾听,声入与耳,最终是汇归于心,善听仍然是从人心里出发的。

常言道“敲锣听声,说话听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这样的体验。也许别人说的话里,语言词句代表的是一层意思,但声音、语气里往往代表的另一层意思。一个人嘴里说的和他心里想的,往往不是一个意思,甚至正好相反。

善听,本身也是一种内在修为的功夫。我们看《庄子·人间世》里面所讲:“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个就是道家做实修工夫的窍诀了。我们平常都认为是耳朵在听声音,但是,真的是用这一对耳朵在听吗?如果是耳朵在听,一个死人的耳朵能听见声音吗?不能嘛。看起来,他的耳朵作为听觉器官是完整的,但是,人死了,耳朵再好有什么用?所以,真正管用的是我们的心。“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这才是修行的开始。我们周围的声音那么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什么声音是我需要的?什么声音是对我是有启示的?什么声音对我是有帮助的?我们要从大千世界的各种声音里,听出最关键的声音来,这个就不是用耳朵听了,而是用心听。当你能够在听上面有功夫了,心对音的辨析很精微了,还要更进一步,“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

“听之于心”,当我们用心去听、去辨析的时候,说明还有心可用。只要一用心,这就是有为的功夫,还没有证入无为法。但是,“听之于气”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要把听的心都放下,要以无为法的状态进入修行,才能够做到“听之以气”。气,这个东西很微妙啊!你想抓抓不住,想看看不见,想听也听不见,总之是无形无相,又无处不在。另外,中华传统的这个“气”,也不是现代科学所讲的空气、氧气的这个“气”,而是构成一切万物的基本元素、基础粒子。这就跟佛教中观学派所假设出来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物质状态——“邻虚尘”很类似。当我们以“听”为修行法门,由耳达于心,再达到“听之以气”的状态,实际上,就已经进入“虚而待物”的境界了。

这就是道家所谓的“心斋”,以“虚而待物”的内养功夫,进而“集虚”为道,最后得大自在,与道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