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控课堂不能忽视“内功”

通过上一节“影响课堂进程的要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人的要素,还是事和物的要素,最终都会回归到培训师的职业使命和职责,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本点上,也就是说,课堂进程的组织与掌控终究取决于课堂现场主导者的培训师的努力与改善。

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培训师在组织掌控课堂进程的过程中,到底可以运用到哪些技法?不断改善的路径有哪些?

总体的来说,技法包括想法、看法、说法和做法。其中想法和看法属于内在的、隐藏的、不可见的,说法和做法属于外在的、显现的、可见的。

先说内在的、隐藏的、不可见的想法和看法,就是培训师自身对职业培训的理念认知,并在认知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学习积累和实践历练过程所沉淀下来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有关培训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架构,在深度、广度和高度等不同层次上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经由培训师自主思考而形成的观点、见解和实践技能的操作思路、方法等。

二是有关成人学员学习动机和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由此会形成培训师对不同行业、职业、年龄、地域等不同学员人群的认知和基本判断,包括学习态度、行为模式,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等所具有的接受与领悟能力等。

三是有关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职业培训的认识水平、组织水平及考核、评估要求等要素的摸索与总结。

四是有关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及国际环境等要素影响下的宏观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以上四个方面最终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地影响培训师的想法和看法,并且经由培训师的说法和做法表现出来。

其中说法指培训师在课程内容演绎过程中的外在表现。

做法细分又包括听法、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等。这都属于培训师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所运用的技能、技巧,需要培训师通过自主、自觉地依照相关规范进行反复实践和训练习得而成。

值得我们注意和警醒,很多培训师会在外在的、显现的、可见的说法和做法上孜孜以求,以图能够更加娴熟地掌握并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表面上看不但无可厚非,甚至是正确的、合适的。可问题在于这些技能、技巧的东西都有非常强烈的工具(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特性,工具本身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基于某一目的和目标,在完成相关事情的过程中提供便利,提高效率而已。

所以,如何调整好工具与事情或事物本身的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值得培训师深思的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很多培训师在课堂现场非常娴熟地运用着各种各样的培训方法与技巧,但是,最终学员并不满意,而且培训师自己也总是纳闷,“我不可谓不努力,为什么结果这么糟糕?”

要知道,职业培训有其内在价值方向和目标,即学员借由培训的过程,触发其产生自主的思考与判断,最终驱动其行为实践,并指引其通过行为改善而提升工作绩效。

简单地说,工具(方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工具最终用来完成什么事情,为什么要完成这样的事情,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刀用于砍柴的前提下,刀的快慢才能彰显其正向价值。如果有人用刀来杀人,不磨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