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治乱之经验谈

“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二帝三王之所以能够成就那么了不起的上古圣贤事业,就是因为此心长存,妙用无尽。“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夏朝末代的君主夏桀,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商受,就是商纣王,也是商朝的末代君主,以淫奢残暴著称。为什么他们的结局那么惨?“亡此心者也”,把这个心丢失掉了,不仅得不到此心的妙用,而且造下了万劫不复的恶业。二帝三王和夏桀商纣,虽然都是天下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因为有这个“存此心”与“亡此心”的差别,所以结果迥然不同。

“太甲成王,困而成此心者也”,太甲是商汤的孙子,为商朝初期的有为君主;周成王是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任君主。“困而成此心者也”,殷太甲与周成王,他们继位以后能作出一番成就,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都是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最后脱胎换骨,幡然一新,才最终完成了人生使命。

太甲作为商汤的孙子,那是生在富贵里,长在温柔乡,年轻时候是一个花花公子,从来不知道人间疾苦。等他继承了王位之后,公子哥儿习性不改,整天吃喝玩乐,从不好好打理朝政,幸好辅政大臣伊尹还在。这位四朝元老真是厉害!你太甲是天子又怎么样?不好好干活,对不起,照样收拾你。结果呢,就把太甲给流放了,流放到桐宫,今天河南偃师一带,然后自己摄政,代理天子的事务。桐宫可不是随便流放人的地方,这是伊尹经过了深思熟虑才选定的,因为是商汤墓地的所在嘛!他要让这个顽劣公子天天面对爷爷的在天之灵,好好闭门思过,不然的话,老祖宗会显灵收拾你。太甲经过这一番闭门思过,真的在祖宗面前忏悔前衍,痛改前非。三年以后,伊尹见太甲真的改了,真的完全换了一个人,那好,重新又请他回来当天子,伊尹自己就告老隐退了。太甲能够“困而成此心”,成为了一个贤明的君主,使商朝的基业得以稳定和发达。

周成王跟太甲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也是困而知之,“困而成此心”。周成王继位时年幼,所以周公摄政掌国,平定三监之乱,制礼作乐,经过七年的艰辛劳苦,最后还政于成王。但是周成王亲政以后,听信了小人谗言,开始怀疑周公摄政时的诚意,做了一些错事,使周公不得不远避他方。周成王此时就没有认识到圣贤之心,所以才有一番困苦,还好他后来知错能改,重新请周公回来辅政,使周朝从此稳定繁荣,形成了有名的“成康之治”。

“存则治,亡则乱”,存此心,天下就会大治;亡此心,天下就会大乱。所以,这是中国历史政治一治一乱的经验之谈。“治成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治理天下、成就天下,其实就是看上古圣王所传下来的这个心法,在最高领导者那里有没有得到显扬。当然,这里讲的是管天下之治乱,我们平头百姓管不了天下,但是我们能管自己的身心家业。我们自己是不是能有所成就,我们自己是不是能让家庭和睦、子孝孙贤、福慧绵延,也是看这个心是存是亡。我们一生的富贵穷达、祸福吉凶,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这只手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举心动念处!

“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所以我们讲的这套学问,古人也不是随随便便讲给哪个人听的。这是讲给“人主”听的哦!而且是讲给“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的大人君子来听的。“求心之要,舍是书何以哉?”真正要明白这个圣贤之心,要明白此心之妙用,就要从这本《尚书》中来学习。

蔡沈先生非常很了不起!他的这段话使《尚书》得到了一个名附其实的定位。后来他的《书集传》之所以作为历代官方的标准教材,也是因为他给《尚书》的定位非常准确,也非常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