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1

3)人员清点与警报解除

疏散后员工要在集合地点接受清点,各单位主管将清点结果向管理代表报告以决定寻找失踪人员,并将受伤人员送到邻近医院救治,警报未解除前人员不得进入灾区。

10.复原计划

1)复原程序。公司原程序分为三阶段:

l  厂务部会同相关单位人员再次进入灾区。

l  调查已受损设备及建筑。

l  调查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设备(如管线、支架等)

2)灾区清理

l  受损设备清理及恢复。

l  评估具有危险性的管线及设备,并予以拆除进秆补救。

l  针对事故发生原因及应变行动加以检讨并做成书面资料。

l  车间恢复生产。

当车间各方面都符合开工条件并得到总经理的复工许可时,方可恢复生产。

11.事故调查分析检讨

1)当事故发生经复原完成时,处理单位必须将此次事故始末、时间、发生原因、处理状况、结果等信息填记到《紧急情况处理报告》。

2)依环境事故严重性与应急效果,报上层主管作为修改《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的参考。

3)提供环境灾变处理结果后以管理代表为召集人召开检讨会议,检讨此次处理妥善性,并研究更佳对策,使紧急事件损失减少。

12.计划经核准后分发各部门保管并遵循下列事项

确认了解本计划的内容,并展开有步骤地进行救灾工作;将本计划内容转达所属同仁。

13.参考资料

应急准备及回应管理程序

14.相关表单

  紧急情况处理报告

15. 附表

4-17厂外联络相关单位一览表

相关单位

联系电话

相关单位

联系电话

寮步消防队

88830119

管理区村委会

81333088

东莞人民医院

23038575

东莞劳动局

22203612

东莞市环保局

12369

纪英学校

88314699

消防演习方案

为提高员工的消防意识,检验公司消防设施的功能,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自我防护能力,使每个员工都懂消防知识,在遇到火警、火灾时知道怎样报警,怎样扑救,怎样疏散人员,怎样抢救伤员物资,故公司后勤部计划进行消防演习,实施方案如下:

一、人员安排

1)总指挥:刘清平

副总指挥:覃文忠

2)组员: 全体保安、各车间组长、调机员、上落模员工、电工。

3)参加人员:全体员工

4)摄影:蔡秀梅、惠生娥

二、演习项目

1)应急疏散

2)火灾扑救

三、疏散集中地:空旷场地

四、前期准备

1)消防知识及逃生小常识橱窗宣传。

2)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3)对公司消防设施进行检查。

五、各部门紧急疏散具体行动安排

1)指挥小组成员接到火警通知后,立即到达指挥中心。指挥小组由公司后勤部队长负责,火警现场由后勤部负责。

2)通过事故广播发出紧急疏散通知:

l  根据演习楼层,每层分为三个防火区域情况,首先进行水平疏散,把物资和人员转移到同一楼层其他安全的防火区域。广播内容:“请注意,该层发生紧急情况,请遵从公司后勤部人员的指挥,疏散到安全区域”。

l  根据火警现场情况,下达演习区域全部疏散命令。疏散次序为着火层,着火层以上各层和着火层下一层,着火层以下各层,广播内容:“请注意,该区域内发生了紧急情况,请遵从公司后勤部工作人员的指挥,从最近的疏散通道立即撤出大楼。

3)通过电话、对讲机随时了解火灾现场及各区域人员疏散情况,检查报警系统、消防加压水泵和送排风系统的运行情况。

4)指挥有关部门和人员采取相应的行动。

5)确认全部人员疏散完毕后发出演习结束通知。

6)指挥小组领导到疏散集合地点进行演习总结。

六、火灾扑救具体安排

1)消防演习地点:厂区空旷场地。

2)根据地形清理现场,准备好引火物。

3)发放消防器材。

4)听安全员的讲解。

5)开始演习。

l  灭油火

第一组点燃油火:使用铁锹铲沙灭火。

地面油物起火,用细沙直接洒向油面盖灭火。

第二组点燃油火:使用5kg 灭火器灭火。

油盆起火,使用5kg干粉灭火器时,先将灭火器倒置摇晃几下,再将保险销拔掉,将喷头对准火的源头,按下开关进行灭火。

l  灭柴火

第三组点燃柴火:5kg灭火器灭火。

使用5kg干粉灭火器先将灭火器倒置摇晃几下,再将保险销子拔掉,将喷头对准火的根部,按下开关进行灭火。

6)结束演习(宣布)。

7)清理现场。

(九)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1)总则 

组织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 

组织应确定: 

l 需要监视和测量的内容。 

l 适用时,注意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以确保有效的结果。 

l 组织评价其环境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   

l 何时应实施监视和测量。 

l 何时应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结果。 

适当时,组织应确保使用经校准或经验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对其予以维护。 

组织应评价其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组织应按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及其合规义务的要求,就有关环境绩效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证据。

 【理解】

1.对应2004版本4.5.1,要留下文件化的信息作为监视证据,如环境检查记录、环境指标检测记录、用水电记录等。

2.监视对对象:环境目标与管理方案,环境相关文件运行(如水污染、噪音污染),污水,废气,噪音是否达标排放,法律法规与相关方要求是否已落实,能源消耗等。

3.监测设备要校准,如温湿度计、噪音测试仪等。

4.当监视与测量不符合时,要有相应的改善措施。

5.要提供证据:污水、噪音、废气、油烟检测报告、环境运行检查报告、用水用电记录、目标统计表等。

6.易失控点:重要环境因素运行状况没有日常检查,如发电机运行、固体废弃物分类等。

    各种报告如图4-13、图4-14、图4-15、图4-16、图4-17、图4-18、图4-19、图4-20、图4-21、图4-22、表4-18、表4-19、表4-20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