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一:研发体系难以落地
某公司主营电源类产品,近年业务保持了稳定的高增长,研发能力的提升成为业务增长不可或缺的保证。该公司聘请了专业的咨询公司启动IPD咨询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开发流程、项目管理、产品规划、产品平台和研发绩效等模块。项目前后持续了10个月,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
该公司导入的IPD体系已经运营了3年,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当时参与咨询项目成员的变动,制定的流程体系成为“一堆A4纸”存了起来;在执行过程中逐步走样,甚至变形,体系也没有得到持续改进。
另外,研发过程资产和研发过程问题也没有适当的工具进行管理,BOM靠人工转化,工作量大、效率低、易出错;变更管理仅限于研发体系,变更影响分析不彻底。因此,目前IPD只停留在理念层面。
◎ 案例二:PLM34系统就是个文档服务器
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品为电机整流子,业务涵盖了整流子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围绕整流子的生产实现,公司自主设计相关工艺路线,并配套自主研发的生产设备、工装夹具及模具。
该公司高层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公司前些年花重金引入了国外主流的PLM平台以支撑公司的研发业务,但效果不理想。后面找到笔者,希望对该PLM平台进行优化与升级。
笔者调研后发现:由于当时用户认识的局限性,把实施PLM项目单纯看作一个IT项目,并没有对PLM实施所涉及的相关业务流程、组织制度、工作方法进行优化,片面要求PLM系统适应现状。本来从业务规范和优化上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要求PLM系统通过功能开发来实现,造成实施中客户化开发量成倍增加,项目实施成本激增、项目周期延长、系统稳定性降低、用户热情下降。很多研发人员都不用这个平台,此系统彻底沦为一个研发的文档管理系统,此项目最终以失败收场。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研发管理体系建设需要考虑流程、组织、绩效管控三者之间的匹配,再辅以信息化系统进行固化。然而,业界诸多企业并未真正理解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全面性和复杂性。在建设过程中,有的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建立了一套产品开发流程体系,但流程并未能得到真正执行;有的企业直接引进研发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却未能将管理思想融入信息化系统,研发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以上两种状况,都未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和效果。
实践表明,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及其信息化建设,需要联合咨询顾问、软件实施团队和企业的业务骨干共同构建团队,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实施;需要在明确企业研发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合理的梳理、优化,结合业界优秀实践和企业发展需要,采用典型的“咨询+IT”的理念及实施方法,以保证研发管理体系建设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