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找企业文化产生的目的

企业文化,从字面上看自然是属于文化的,所以理解企业文化首先要理解文化。

关于文化,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解释是: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凝结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且可传承的意识形态。47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有了企业也自然就有了企业文化。因此,理解企业文化首先要了解下企业和企业的起源。

关于企业的起源,马克思的雇佣劳动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的生产效率高于另一部分人。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一方面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造成一些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交换维持生命力所需的物质资料,于是就产生雇佣关系,社会的生产不一定非要靠个人了,可以通过雇佣其他人实现了。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认为,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整体的交易效率。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社会把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对企业而言,只提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企业必须不断进步,变得更好,为顾客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行。48

三种经典学说,虽然分析角度不同,但回归人的本性和社会价值看,企业产生的“初衷”是“逐利”,为了更高效地创造更多价值。

企业诞生后,逐渐分化出“生产者、经营者、资本家”三类成员,有了不同的主体就会产生分工、合作及分配的问题。因此,围绕“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及如何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管理学界开始提出各种理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部分人认为企业中的人都是“经济人”,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只要有足够的报酬工人就会按照要求实现生产目标,相对人,他们更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侧重通过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典型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不能把工人看作简单的“经济人”,他们是具有情感和关系的“社会人”,除了技术、环境和报酬,员工的态度、领导的风格、员工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生产的效率,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有梅奥、赫兹伯格、马斯洛、麦格雷戈等。其中,有一名加拿大裔的工业心理学家、管理学者埃利奥特·杰奎斯,1951年,在研究了英国冰川公司的“工业民主”课题后写了一本书——《企业文化之改变》(The Changing Culture of a Factory),他在这本书里首次提到了“企业文化”的概念,认为“当外在的物质条件的改变已经达到了它的边际收益,以至于任何一种物质条件的改变几乎对产量不起任何作用时,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就开始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而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主要指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可惜的是,他提出的“企业文化”的概念在当时几乎无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