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长王进在门店工作多年,在他的努力下,虽然门店的任务额在逐渐提高,但仍然能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最近,公司决定在该店对面新开一家分店。这下,王进可犯愁了,既然有一家销量不错的门店,就没有必要再开一家,然而王进的反对并没有改变公司的决定。
这个案例实际上是企业在构建商圈。构建商圈是零售领域经常使用的保持既有优势地位、防范潜在竞争者的布局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潜在竞争者可选店址进行提前预防式布点,强化对游离客户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在局部范围内树立自身的领导地位,达到“深度”拴牢顾客、拒敌于外的目的。
很多人简单地将商圈构建理解成密集布点,这样做不仅无法起到防范竞争对手的作用,还会分流原有门店的客户,增加成本,造成销售额不变或非同比例增加。最为可怕的是,在构建新商圈时,过往商圈构建的失败案例会让原有门店员工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商圈构建过程中的协调性营销攻势。未对外,先对内,没有杀敌,自先内伤!
要构建商圈,既要遵循布局规律,即做好事,还需要解除相关人员的利益担忧,即顾好人。只有人事稳定,方可保证商圈稳定快速发展。为此,企业该如何做呢?
(一)审时度势,分析客流确定模式
商圈如何建,是一门学问,主要是把握好布点的时间点。这要求企业对商圈客户群的变化了如指掌,根据现有市场情况、商圈的市场总量扩充情况、现有商圈内子商圈的发展情况,来确定商圈的布局节奏和布局点。
1.“王者”分封
商圈的构建,基于发挥“王者”的带动作用,并反向确保“王者”免受潜在进攻者的攻击。当构建商圈时,现有的药店并非“王者”,又怎么发挥以旧带新的作用呢?当然,此处所指的“王者”并非要求原有药店的规模、销售额、会员数是商圈内的老大,但是,至少应该处于第一阵营。否则,还是应集中精力做好现有门店的业务,成为强者,再构建商圈。当然,撇开现有药店,重开一家在商圈内规模最大的新店,那属于完全的新开店概念,与本文所讨论的商圈构建属于两个不同概念。
2.商圈内枝繁叶茂
就市场总量而言,当客流应该已经超过或接近现有药店的正常接收能力时,即可考虑布置商圈网络,其标准是:按照经营面积计算,每日每100平方超过150~200人次的客流量。同时,企业还需要观察客流量的发展曲线,如果整个曲线呈增长趋势,则需要进行商圈二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该商圈人口流量也呈上升曲线,且有新增的商务中心、车站、公交线路、大型超市、小区、大型厂矿等,企业则需要将商圈重新规划、布点工作正式纳入工作议程了。
3.商圈顾客群尾大不掉
一家优质门店的业绩突然出现同比近30%的下滑,调查发现,该门店可辐射商圈内主要是两个大型小区,该门店位于其中一小区的门口,另一个小区与之相隔40米,但是道路两边均有围墙,没有任何商业网点,单独行走中非常孤寂和不适。这个新小区对于该优质药店的商圈来说,就属于尾大不掉顾客群。由于在另一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药店,直接拦截住了该小区求方便的顾客,要是早进行实地商圈调查,而不是书面阅读店长的商圈调查报告,在另一小区门口进行布点,形成商圈,就不会出现此类情况。
(二)立足现有,优劣互补形成合力
在商圈的构建中,如何发挥现有门店的作用?在定位上将新店与老店进行适当区分,从而形成补充态势,包括大店与小店的协作,齐全性与方便性的互补,中西侧重的互补,瞄准年轻顾客与紧盯传统顾客的互补等,切忌简单复制。
比如,现有经营面积约200平方米、日销售额近3万元的药店,该店地处商业繁华区最大商场和步行街的左侧,在该商场和步行街右侧道路延伸出去,原为老街区,房屋陈旧,多无人居住或被商家租为仓库,但随着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拆迁回迁小区基本建成,居民逐步增多,该部分居民大多在该药店购买商品。
为防范其他药店在步行街右侧开店拦截顾客,规划新布点一个200平方的药店,除经营常规药品外,突出医疗器械的品种和陈列面积,并考虑到回迁居民年龄结构偏于中青年,日化药妆功能性食品等也有较多品种和较大的陈列面积,整体风格也较为时尚。
同时,对原有药店进行改造,除进一步强调药品品类的齐全性之外,还考虑到多年经营中药,要强化中药贵细的品种和陈列,在装饰风格上也相对比较古朴一些。完成商圈布局后,新店的销售业绩迅速接近老店的销售,老店业绩并未出现下滑。
(三)沟通先行,明确分工树立核心
老店店长、店员面对新店开业会产生顾虑,药店企业应从调研初期、设立总店长、分调老店员工角度开展工作,解决“老员工”的顾虑!
在总部做好整体规划和布局后,下一步就是要做好与现有门店人员的沟通工作。为更好地形成活力联动,建议在商圈内的门店建立中心店长制度,中心店长尽量由老店店长担任,或者选调一名合适人员同时担任老店店长和商圈中心店长。中心店长对整个商圈各店的整体销售额负责,从而减少可能存在的业绩分流对个人利益的冲击。
同时,总部要在调研时期就将老店店长吸纳进来,从商业角度分析其他药店如果在该商圈开店,会选在何地,引导其思考应对措施,并将应对措施逐步转向其可能开店地址提前布局的结论上来。
在此情况下,再将总部对老店和新开店的定位、互补关系与老店店长进行探讨式沟通,征求其意见,最终得到老店店长认可、总部满意的各店分工和定位的方案。从笔者的实践情况来看,方案常会与总部最初设想有一定的区别,但这更符合市场需求。最为重要的是,把“总部要开新店”变为“老店长要开新店”,在接下来的老店员工思想引导和沟通工作中,朝夕相处的店长,往往会比总部说话更有力度。同时,包括新店开业、日常营运,甚至包括相互之间的应急性调货等工作,所产生的摩擦都会减少,双方沟通变得更通畅。
老店店长和员工不理解、不接受总部新开门店,也有利益上的考量。虽然说,好位置,自己不开,别人也会开,但员工不是这么想,总觉得别人开是一个只能被动接受的事实,而自己开则是总部的“欺凌”。
对于老店长来说,总店长的设置和考核商圈内所有门店业绩,也会保障其基本利益,而员工呢?建议可以暂时抽调少数骨干到新店承担比现有职位更高的责任,同时,也让老店其他员工有“粥少人少”的感觉,减少可能存在的利益冲击。一般情况下,在看到业绩没有下降的现实后,老员工都会强烈要求新增员工。同时,这种新老人掺杂的人员结构,更利于新店加快人员培训的速度,尽快让营运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