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六:消费者主权

20世纪90年代,如果要问全世界哪家公司在消费者面前拥有最强势的主导权,答案一定是英特尔。多少年来,英特尔依靠自己创立的“每 18 个月微处理器速度增加 1 倍”的“摩尔定律”成为全球 PC 产业的绝对霸主,各国消费者只能跟着英特尔的脚 步走,而自己的需求则几乎完全被忽视。

1985 年,在日本厂商步步紧逼之下几乎陷入绝境的英特尔做出了一个痛苦然而英明的决策:放弃存储器核心业务,彻底转向微处理器领域。由此英特尔不仅成功地穿越“死亡之谷”,而且通过后来与微软的战略结盟最终成为一代产业领袖,演绎了从平庸到伟大的经典传奇。然而,著名的 WINTEL 联盟却是一个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垄断性商业模式,由此造成的主要弊端有:

一、不断升级新的产品或者版本,升级之前迫使用户淘汰旧的产品,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在客户价值上出现技术性能冗余和边际效用递减。

二、鼓吹和实践“技术驱动、速度至上”,让消费者围绕自己的产品升级周期调整需求,而不是适应消费者需求。

三、实行严格的全球统一定价,忽视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消费者需求与价格承受能力的客观差异。

四、以服务于各国精英阶层和中产阶层为主,阻碍了更广大的社会群体进入数字时代,形成数字鸿沟。

这一垄断模式后来发展的结果是:2002 年 WINTEL联盟开始出现裂隙,微软开始远离英特尔而向其死敌 AMD 靠近,直到推出支持AMD64 位的操作系统;2006 年7月戴尔宣布与 AMD 展开“长期、大范围的合作”,至此国际知名 PC 和服务器厂商尽数纳入 AMD 阵营,当年第一季度英特尔净利创下近四年多来最大跌幅,第二季度净利同比下降 57%。

AMD 在最基本的商业公理上战胜了英特尔:为用户提供最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2003 年 AMD 推出兼容 32 位运算的 64 位芯片, 将个人电脑带入 64 位时代,64 位芯片相比 32 位在用户体验上是一个革命性产品。而英特尔尽管早在1988 年即已开始研发 64 位芯片,却由于担心自己 32 位“现金牛”的流失而将 64 位处理技术同32位技术分离,拒绝将更好的应用提供给用户。

英特尔由盛而衰的历程最形象不过地展示了“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商业逻辑:企业成长动力本质上源于消费者价值创造。离开对消费者的谦卑和敬畏,再“伟大”的企业也只能最终归于平庸。

如果连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世界顶级企业都不能逃脱这一逻辑的话,我们的一些企业靠自己“权谋”式的做法,漠视甚至欺骗消费者而取得的“暂时胜利”又如何能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