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控销成就了很多企业和明星产品,但是也坑了不少企业和团队。没有科学的认知,就没有真相,本文就来剖析一下控销。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要正确理解控销,拆分为两个字——控和销,就足够了。
控
控销是控制性销售,对比传统的分销概念,控销即控产品、控价格、控渠道、控团队、控终端。控产品、控价格、控渠道好控,但控团队难,团队难控,控终端就不用谈了。
控产品,产品不在多,一个爆品足矣。
如何选择主品,有三大原则:常见病和多发病(基层诊所压根儿就不是看疑难杂症的地方),适应症广泛(不能太偏太专、百搭产品最好),疗效确切(化学药比中成药更容易上量),批准文号在3家以内最好(以免无序竞争),适应基层诊所经营需求(详见后文阐述)。
控价格,价格体系设计首先是定零售价,再定渠道各环节利润、县总地总省总的价格,到底多少扣率合适,没有绝对标准。笔者曾经操作过一个产品,给县总也就30个点的空间,毛利不高但销量大,收入绝对值可观。
控渠道,渠道上不是分销而是控制性销售,如果通过商业配送,至少要做到锁定户头,一品一户,终端进货开户需要报备。
控团队,这是控销的核心,如果团队无法管控,那么终端客户就无法管控,控销就是个空架子,团队管控的前提是团队能看到希望、赚到钱。
如何做到控终端?
一是保护合作的终端客户区域独家经营权,网上不能有零售价格信息,隔壁不管药店还是诊所,是不能供货的,目的就是让患者不能百度,不能到别处打听产品信息相互比价,制造信息的不对称来保护终端的零售毛利;二是把客户也当作是团队,发动客户(群众)教育客户(群众),让客户分享,让客户替你讲话,让客户为你背书。
销
管控是过程,销售才是目的。
关于销售的原理,再来拆分——“销”和“售”。销的是产品,售的是理念;销的是自己,售的是方案。
客户在没有接受你的理念之前,是不会接受你的产品的。
任何一个产品,不管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销都包含一套理念。无形的如保险,一纸合同,销的是风险保障理念。比如我们每年买车险,一年5000元保费,其实有很多车主是没有任何车险事故的,而一旦有了车祸,你就有了一个保障,这就是保险销售的秘诀:卖理念。
有形的如钻石,钻戒上米粒大的一点,当石头销售,一文不值;但是一旦跟爱情信念挂钩,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就变成了无价之宝。
举个例子,这几年兴起的透皮疗法穴位贴敷,卖的产品就是一个贴剂,江湖上称之为狗皮膏药。能把一张狗皮膏药卖起来,也是比较高明的销售境界了。
普通的一张贴,不管是药准字号还是一类器械,增加了一个穴位贴敷疗法或者透皮吸收疗法,就变成了一门中医适宜技术,销售的就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技术和理念。
靠这个策略,直接催生了一个30亿元蛋糕的细分品类市场。
销售经常讲的一句话,让客户动手掏钱之前必先让他动脑,动脑的过程就是转变客户观念的过程,有人也把销售简称为洗脑,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销的是药品,售的是理念
三终端的销售,我们销售的对象是基层诊所,通过基层医生之手开处方,再给患者使用,所以,控销的“销售”,我们准确来理解,销的是药品,售的是理念。
诊所和药店的区别,前者是医疗服务,后者是药品零售服务;前者的关键动作是医生处方,后者的关键动作是店员首推。医生处方跟习惯有关系,而要改变一个行为习惯,就需要观念的转变。
转变医生这个观念的过程就需要学术理念的植入,靠学术理念来抢占医生的心智。
比如西医讲感冒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学西医的人接受这个理念后,根深蒂固,凡是感冒,只要血象不高就会抗病毒治疗。但中医上的感冒有风热和风寒区别,西医有血象检测仪器,而中医只有形而上学的东西,所以,基层诊所感冒治疗西医还是占上风,即使用中成药,清热解毒的药物都是当抗病毒药物使用的。
销的是方案,售的是自己
基层医生是服务患者,治病救人的,是因为疾病才会用到药品。
而疾病种类繁多,个体千差万别,医生要针对每一个病人输出一套治病方案,对于我们供应商来说,与其说是销产品,不如说是销方案。
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是医学公认的疾病解决方案,化学药销售的前提就是我们要进入各类指南和共识。
临床路径是国家卫计委参照西医逻辑一直在推行的治疗方案,又关系到医保控费的参考标准,所以,新药挤破头也要进临床路径。
诊所终端不仅仅关注产品,还关注产品背后带给他的利益、服务及众多因素。从严格意义上讲,诊所终端缺的是产品背后能为他们提升经营(提高收入、提高利润、提高知名度)的方案。
在中国市场上,凡是和人打交道的业务,都避不开一句话:你这人怎么样?
中国是人情社会,是熟人关系编织的生意网,销售产品之前要先把自己销出去。
产品是0,方案也是0,自己是1,如果客户认可你,那是100分,否则就是零分。
控销招商之“困”
从电话招商到驻地招商,再到精细化招商,招商模式一直在升级。
针对三终端的传统的粗放式招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必须进行升级,控销招商理所当然成为热议的话题。
很快大家发现,代理商不好招,即使勉强找来了一些,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活下来的拿货的频次也很少,几乎销不动,公司的促销政策完全执行不下去,开个季度会都凑不齐人,管控出现了真空。
面对这种困境,有人感叹说:控销招商,招的哪门子商,越招越“伤”。
为什么会这样?卖货的年代,终端业务也是粗放式,只要有客情基础,能及时送货和提供一些促销政策,终端代理商就能卖出去货,收得回来钱赚到利润,所以,招商也是粗放式的,组建一个电话招商团队(部分厂商有驻地招商经理),底价大包代理、市场渠道保护,顶多提供一些宣传物料,过去二十年以来,从湖北的春天医药开创招商模式,一直到2013年前,招商企业包括电话招商公司的小日子也挺滋润的。
2013年,终端市场的竞争环境开始发生巨变,延续多年的分销开始全面转向控销,“卖货”的终端业务从简单的客情和促销活动,开始转向技术会销或学术推广。
满足终端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我们业务的起点。问题是当终端业务只是送些货搞点客情,无论驻地招商还是电话招商,都是以卖货给代理商为出发点的,所以当终端销不动的时候,招商就是徒有其名而已。
招商模式的三大困境
目前招商模式下控销的三大困境:第一,不好找人不好招商;第二,招来了销不动;第三别谈管控了。
第一,不好招。把代理商当作客户的话,站在客户的角度,他们是不缺产品的。那缺什么?有人说,缺支持、缺资金。要我说,除了不缺一颗想赚钱的心,什么都缺,缺真正好的产品,缺市场眼光,缺经营头脑,缺客户,缺客情,缺学术,缺团队,缺管理,缺培训等等。而对于我们招商企业来讲,你又能给代理商提供什么?除了产品,什么也不能提供。所以,当你的产品竞争优势不足而又同质化严重的时候,你又凭什么让代理商青睐你,愿意跟你干?
第二,招来了销不动。为什么销不动,不是代理商无能,也不是终端客户更狡猾,而是连企业自己都说不清楚怎么销售。我们幻想让代理商当试验田,一不小心,很多代理商当了炮灰。
产品有卖点无卖法,是招商最大的悲哀。卖法就是销售的方法、策略、技战术,产品卖点拍脑袋就可以策划出来,但卖法要经过样板市场的实践和总结,是要经过市场检验的。
很多企业的电话招商为什么不灵了,原因在于招来了一部分代理商,销不动就更换代理商,再销不动就没招了。另外,电话招商经理本身也缺乏一线实操的业务能力,无法指导代理商,电话招商当然就不灵了。
第三,控销的五控,那是企业一句话说了算的,但控团队控终端就不好控了。
要想管控团队,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销售策略和技战术;二是公司有实战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可以把方案策略贯彻执行下去;三是具备全国推广的学术平台。
所以,大部分招商企业号称控销模式,其实只是停留在控而不销的阶段,停留在无法管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