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推荐两本企业方面的书,那一定是小斯隆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和杰佛里琼斯教授的《再造联合利华》。他们是完美的商业公司的史书。我们可以徜徉于一家企业从开始到卓越再到经历各种挫折和顿悟、从自私到社会责任感的岁月里。在书中可以看见智慧、仁慈、正义、美德、责任、勇气、自我提升等。
比如《再造联合利华》中的一段:“联合利华董事长在1972年年度大会上说:‘决定成功与否的所有竞争性优势都存在于知识这最后一招中。’他们都认识到‘知识’是不断学习的结果,不仅具有多面性,还隐于实践之中。”
这是1972年联合利华的见地。
现在的企业实践中有这个认识吗?
能经常说说类似的话吗?
问题是,我们把知识,尤其是在实践中学习当回事儿吗?
各个岗位的人员的真知灼见能在权威意识、等级观念中被当作“决定成功与否的最后一招”吗?
我们恐怕都是把自己的“知识”当作真知灼见吧。
印象深刻的是,小斯隆在书中提到了很多次研究专门问题的委员会,《再造联合利华》书中提到了很多次对专门问题的研究报告。也就是说,他们在研究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拍脑袋和模仿、抄袭。
比如在《再造联合利华》书中可以看到诸如核心竞争力、品牌形象、社会责任感、企业文化、多元化、公关等管理理念的由发明到初步应用、到成熟再到反思的过程。表面看来它们都是大问题,其实都出自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比如对公关的理解不正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危机事件中的学习和研究吗?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还看出他们如何关注企业的人格、美德。我们会发现它们是高尚的公司。
1970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内视哲学使别人指责我们傲慢自大。联合利华希望将自己描述为强有力但是谦虚的公司。
我们提供的是绅士的工作,1962年公关经理解释道:“联合利华是一家慷慨仁慈的高效企业。”
我们无法模仿谦虚、慷慨,而是喜爱美德。我们的企业失去了美德,就是因为我们内心并不喜爱它们,而是喜爱物质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