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怀抱。
赤子:初生的婴儿。此处赤子,与郭店本里的稚子是同一所指。
《书经·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潘安《西征賦》:夭赤子於新安,坎路側而瘞(yi音义,埋葬)之。
蜂:有毒螫人的黄蜂。《说文》:蜂,飞虫螫人者。
《汉书·文元传》:蜂目而豺声。
虿:chai(音柴),毒蝎子。古文里蜂虿经常联用。
《左传·僖公十二年》:蜂虿有毒。
虺:hui音毁。毒蛇。古文里虺蛇经常联用,今用此字较少。
《诗·小雅·正月》:胡为虺蜴。陆疏:一名蝾螈,水蜴也。或谓之号蟪,或谓之蛇毉。一种类似蜥蜴的毒蛇。又指俗称的土虺蛇,一种大蝰蛇。《字汇》: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诗·小雅·斯干》:维虺维蛇。《楚辞·天问》:雄虺九首。
蛇:爬行类动物。古文区分虺与蛇,虺比蛇更有毒。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注曰:虺小蛇大也。
螫:shi(音是),有多音为zhe(音遮)。毒虫或毒蛇咬刺。
攫鸟:鹰隼类带利爪的飞禽。
兽:四足带毛动物,虎狼之类。
捕:王弼本做博,郭店本为扣,同扑,击打扑倒,引申为战斗的意思。从通行本。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按:这两句,有三种句式:河上公等本做: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王弼本做:蜂虿虺蛇弗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帛书本、郭店本均为两段句式: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捕,可见原始句式的简洁。
按:《金刚经》: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念妄心才动,即具世间诸苦。
《大宝积经》: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
骨弱筋柔:帛书乙本做骨筋弱柔,帛书甲本、郭店本均做骨弱筋柔。
固:牢固。婴儿握拳之手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缝隙,正因为骨弱筋柔,老子的观察真是非常细致。
牝牡:牝,pin(音聘),雌性动物;牡,雄性动物。都指动物、男女的生殖器。
合:帛书本、郭店本均做“会”,牝牡之合即男女性交之状。东方朔《神异记》:男露其牡,女张其牝。从通行本。
朘:zui(音醉),男婴孩的生殖器。《说文新附》:朘,赤子阴也。
怒:王弼本为“作”,从郭店本。怒,生殖器勃起之状。
精:精血、精气,人类对生命力神秘力量的描述。《灵枢》:生之来谓之精,此先天元生之精也。对于先天元生之精的崇拜,是道家的重要思想,衍生出一系列气功、导引的修炼方法。
至:到达,引申为极点、极处。《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论语》:凤鸟不至。
号:啼号。号,呼也,叫喊的意思。
嗄,帛书本、通行本、郭店本均做嗄sha(音煞),声音嘶哑的意思,仅河上公本将嗄为哑。嗄字虽已成冷僻字,从通行本等。
和: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有阴阳和,五味和、五声和等多种用法,都是指不同元素的协调,有著名的“和而不同”论。此处用和来解释赤子的状态,并开启后面的论道,是由具象比喻而抽象玄理的中国式思维的典型用法。
要而言之,和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其实就是一种均衡,即古希腊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用数学(代数)、几何解释世间秩序的来源,并喜欢用数学公式、定律界定和谐的标准;中国哲人没有数学基因,甚至朴素的数字基因都较缺乏,喜欢以感觉的外部表征认知来解释“和”(秩序)的内涵。
常:规律。《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常是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一丈六尺为常。寻常皆为计量单位。
《小尔雅·广度》:寻舒两肱也,倍寻谓之常。
《仪礼·公食礼》:蒲筵常。注:丈六尺曰常,半常曰寻。
酋予常有四尺。——《考工记》
不过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寻常之沟。——《庄子·庚桑楚》
此处之常,与古希腊哲学里对稳定、规律的探究是一个意思。因此常,并不是一个认知,而是一种客观或自然状态。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易论八》:常者,道之纪也。此处的纪,即规律之意。
郭店本为“和曰常”(常字亦为异体字考辩),竹简此处并无脱“知”字的迹象。如此,是“和曰常,知常曰明”还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加不加这个知字,意思就有大不同者。和曰常,是一个现象判断;知和曰常,是指主观认知状态。故取郭店本,无知字。
明:明智、明白、明察。
益:增加,《说文》:益,饶也。按,从水,浮于四,会意。字亦作溢。有过度的意思。
祥:《玉篇》:祥,妖怪也。王弼注:生不可益,益之则夭也。祥字在古代是夭折、殃祸之征的意思。《周书·武顺》:无道曰祥。
吉事有祥。——《易·系辞》
后世祥字,先是发挥其为中性的征兆意思,后来则变成与妖怪相对的吉祥意思,与古代用法不同。《左传·昭公十八年》:将有大祥。注:“变异之气。”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周礼·春官》:以观妖祥,辨吉凶。郑玄注:妖祥,善恶之征。
老子文此处之祥,多按王弼解释为夭折,贬义。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如果此处的“益生曰祥”是一句否定性的话,那么与上句的知常曰明,就是一种突然转折的语义,而下句的心使气曰强,就必须也是否定意思,即强为逞强。
强:强健、逞强、坚强。在《老子》一书里,强的用法总体是贬义,偶尔有褒奖的意思:道篇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德篇四十一章(通行本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从上述章节看,老子在此章里的“强”字,用于骨弱筋柔的赤子做参照,指“心使气”是错误的,是一种贬义,与下句物壮则老是呼应的。
所谓赤子,精之至,和之至,即是指刚出生的小孩,身体柔软而丰满,皮肤富有弹性,摸上去水灵灵的,这一切都显示坚强的生命力。而将死去之人则干、枯、脆、僵、硬,皮肤毫无弹性。
心使气:王弼注曰,心宜无有,使气则强。此处的强,即是勉强、逞强的意思,即失去和气之天然,勉强以心运气,是错误的做法。
壮:大也,健也。强健勇武。此处的壮也是贬义。
老:《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衰败、迟钝、枯槁、朽坏之意。
道:此处之道,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