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观察,任何企业的员工可以分为三类人:奉献者,打工者,偷懒者。
奉献者就是劳动投入大,但是回报相对较小;打工者就是劳动投入与收入回报大体相当;偷懒者则是劳动投入小于收入回报。
在一个不好的机制下,如果奉献者总是吃亏,他会做出三个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离职,用脚投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样企业就失去了一位好员工。第二种选择是要求提高自己的报酬。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回应,他要么离职,要么采取第三种可能的行动,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减少自己的投入,使投入与回报在低层次相等,这样一个奉献者就变成了打工者。
再看一下打工者。在一个不好的机制下,打工者通常会跟偷懒者相比,如果发现偷懒者没有被惩罚,他也会三种选择,离职、要求涨工资或者向偷懒者转变。
这样,奉献者变成了打工者,打工者变成了偷懒者,最后大家都偷懒了,没有付出和贡献。企业效率低下、缺乏活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谁经常嚷嚷、声音大,谁就更能得到企业的关注,更有可能加薪进爵。贡献者往往因为忙没有时间提出涨工资,造成干活的拿的不如会嚷嚷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企业形成员工喜欢在领导面前晃悠求表现,领导关注的就努努力,领导不关注的就不干,甚至是干什么活之前要跟企业讨价还价。这样不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