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见”也是一个重要战略思维方式。
透见包括根因分析、核心竞争力、不对称竞争等几种思维方式。
下面,通过案例说明“透见”思维方式在战略思考中的体现,分别是根因思维、聚焦思维、不对称思维。
(1)根因思维。在2.2节讨论差距分析时,笔者提出差距分析不要浮于表面,而是要找到问题的根因(“丰田5问法”或者“鱼骨图法”是根因分析常见的工具)。“丰田5问法”是一个用于找寻某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方法,通过重复问 5 次为什么,通过问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能更准确地制定解决方案(但要问题的数量不是关键,找到根本原因才是关键)。
(2)聚焦思维
1990年,加里·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重印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该理论可以应用于多个场景,但是笔者在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与“核心竞争力”相对应的“整体竞争力”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长期以来,我们或许过于关注“核心竞争力”。但是,呈现在消费者前面的核心竞争力,实质对于企业而言是整体竞争力。以京东为例,消费者知道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快”(多、快、好、省是电子商务的四大价值主张),这是消费者自身感受到的体现,但是要想实现“物流快”,不仅需要在物流环节领先一筹,还需要在仓储、IT、客服、配送,甚至财务等多个环节均领先一步。
(3不对称思维
在某些领域,独角兽为什么做的更好?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为: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 。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严格针对一个细分市场,或重点经营一个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一些逐渐成长起来的独角兽,基本是吃透了一个“利基市场”,比如 B 站吃透了二次元市场,拼多多吃透了下沉市场,美团吃透了本地生活服务,声网吃透了音视频实时互动云市场,看上去,对应市场都只是视频、电商或者云服务中的一个很小的市场,巨头最初可能没看到或者没做对,给了独角兽机会。拼多多成立于 2016 年,当时阿里与京东已经成为市场“双寡头”,两者都在积极向线下零售渗透,同时瞄准全球市场,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电商无战事时,拼多多成功在巨头眼皮底下崛起。二次元起家的视频平台哔哩哔哩最新市值 152 亿美元,距离爱奇艺只有一步之遥。在哔哩哔哩的视频市场“爱优腾”是曾经的三巨头,如今哔哩哔哩事实上已成为长视频市场舞台中心的玩家。
美国的商学领域有一本同样的畅销书《硬球战略》。该书开篇即指出:“商战中的硬球手往往是不择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他们通过充分利用资源和有效推行战略来获得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 [13]。这里的“硬球手”是指竞争中的“强势企业”。为了更好理解强势企业实施硬球战略的战略意图——创造和保持决定性竞争优势,下面首先比较两种竞争优势的差异。
一般企业往往追求的是竞争优势,与竞争优势不同,强势竞争的企业追求的是决定性优势。具有决定性优势的公司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占据更有影响力的位势力,而不仅仅是一名领先者,它们能够利用所拥有的决定性优势来影响和领导整个产业的根本变革,从而使竞争者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使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必须根据它们需求不断进行调适,同时也为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并获得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
追求(持续性)竞争优势与追求决定性竞争优势的逻辑起点是不同的,获取决定性优势的硬球战略则不同,更加关注竞争对手(甚至是摧毁对方),尽管或许也关注内部运营活动的建设,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消灭对手”,独霸市场。应对这种“硬球式”的竞争对手,战略思维显然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了解硬球战略的精髓所在。
硬球战略本质上是以竞争为导向,是一种“以竞争为中心”的战略思维,在核心利益上没有妥协的余地,要时刻保持这种战略清醒认识;其次,除了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夯实自身的实力之外,短期内更要提高警惕、快速采取行动。硬球战略的要害之处,在于竞争对手将竞争优势扩大为决定性竞争优势,而一旦形成决定性竞争优势,被打压的一方则回天乏术了。因此,要防止量变引发质变,被打击方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以更快的速度在临界点来临之前防止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的继续扩大。
保罗·海恩在他经典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指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其间人们根据各自期望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只有个体进行选择,他们可能会自己做决定,也可能因为在集体(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中与他人协作而做出决定。笔者认为,战略学(战略当然也是一门学科)也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基本上可分为认识与实践两大类,思维方式对其中的思维活动起着规范、组织、调节等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思维方式类型与性质的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解释也就会出现差异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思维方式具有选择、整合、解释和操作等功能。以选择功能为例,思维方式内含的认知结构或认知框架,犹如一个“过滤器”,对外部的事物、信息进行筛选,将与认识目的相一致、主体的认知能力能够处理的信息保留下来,剔除那些与认识目的无关的东西。
思维定势是思维运行展开前先行存在的,马克思在论思维定势时曾经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所有人都或深或浅受到某种思维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