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老子思想还是一片新大陆

2017年底完成《与老子一起思考·德篇》之后,对于道篇三十七章的注释并没有马上展开。在德篇里,重点阐述了老子的德论思想及其与儒家崇德论的差异。老子道论历来是《老子》注释者最大的兴奋点,关于道的解释可谓无所不包。我在思考,我的道论究竟能有多少新意呢?

我很清楚,《老子》的注释本汗牛充栋,并不缺少一本记录个人领会的解读或者个人兴趣发挥的书,而是缺少一本真正将《老子》思想本义、思想价值、思想史地位、文明史意义能够讲透的著作。

老子为什么要将“道”放在最高的位置?老子之前中国思想资源里有关“道”有哪些观点?更远一点说,从现有文字的发生学角度,“道”这个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的变化轨迹,反映出怎样的“道”字含义的变化?作为“最早的老子”文本的郭店竹简本《老子》的释文,并没区分道篇、德篇,也没有区分章节,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西汉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出现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文本形态,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是解读《老子》必须打通的,否则对《老子》的释读,恐怕就是借题发挥、离题万里。沿着上述问题构成的逻辑框架去思考,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就会与过去2000多年的注释呈现截然不同的意趣,可以惊奇地发现,对老子思想的重新认识,的确是一片新大陆。

本书没有使用“道德经”这个书名,而是用《老子》作为文本的名称,在章节顺序上,采用德篇与道篇单独序号的方式。这样做的意思是,尊重帛书本的顺序,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但同时对于部分帛书原教旨主义者要将书名改为《德道经》的做法,并不赞同。

历史上形成的《道德经》之名,对老子核心思想的概括是准确的,“经”之名,如果去除其意识形态目的,作为对《老子》思想的尊崇,是没有问题的。《老子》文本作为中华文化元典,称之为“道德经”当之无愧。

至于阅读顺序,从德篇到道篇,还是从道篇到德篇,本质上是一样的。本书不使用《道德经》做书名,是“历史还原主义”的做法,回归到老子思想起源之时的面貌,不要以后人特别是意识形态目的的有色眼镜看待古人。

历史的去蔽,依然是当下“中国话语重构”的首要任务。在开放的信息社会里,谎言与虚假的历史话语没有生存空间。那些以为可以随意虚构历史、歪曲历史的“写作”,注定是徒劳。这类心术不正的历史作品,是真正的精神污染,是披着国粹外衣的国渣。

海德格尔说“存在”是被日常生活包括庸常思考“遮蔽”的,人类并不因为生存而能自动获得对存在的意识。相反,人类的历史说明,“存在”(即人的真实境况及其自我认知)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里,恰恰是被遮蔽的。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去蔽”,将遮蔽在存在本质之上的错误观念揭开,让人类看到存在的本质,从而向死而生、澄明自在。

人类没有发明世界,更没有创造世界,人类只是“发明”了对世界的各种观念,其中大部分是谬误、错觉、误解与偏见,极少部分是真实的、睿智的、对人类个体及群体有所裨益,这部分观念史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科学与常识”的那一部分观念。

科学与哲学不同,因此,科学史与哲学史也不同。科学史不等于科学,这个命题是个可经验及论证的事实。哲学却几乎等同于哲学史,即使将哲学史里伟大思想家的“不合时宜”或者所谓的“错误”剔除,其剩下的部分即构成哲学的全部。但哲学史著作并不是哲学,也不是哲学的简述,从其本质来说,最多可以算作一种“详细的目录”。

除了作为目录,如果哲学史研究还有一点价值,那就是研究者自己的思想,包括他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理解。这样来看比历史上哲学家著作(原典)数量更多的哲学史研究文献,才能区分哲学史与哲学的差别。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及其他所有的哲学史研究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罗素说:阅读一本书籍,无论它篇幅多大,也绝不能使读者成为专家。的确,即使再多的单纯阅读,也不自行改善你对任何事物的理解。本书对《老子》的注释,属于这一类。

对于老子思想的解读来说,“去蔽”依然是首要任务。对《老子》的注释、解读,是一次对老子思想“去蔽”的尝试。对伟大思想的误解,是后人的损失,更是族群乃至人类文明的损失。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019年2月16日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