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译:有过失而不听从忠臣的劝告,就是丧失美好名声而被人取笑的开始。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晋国大夫士季谏晋灵公的一句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的幸运在于当有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时,有人能够帮着纠偏。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一般身边并不乏能进谏的人(正所谓“明君在上,下有直辞”),最大问题的是他自己能不能听得进去。夏桀以不听关龙逢而出名,商纣以不听比干而出名,而唐太宗则以能纳谏而被誉。
我觉得能纳谏的关键并非全在一个虚心,一味虚心低姿态,啥谏都纳,这领导也就没法干了,关键还是在于“识力”。所谓“识力”,一是指“识人“能力,即对进谏者的判断和信任,二是指“识事”的能力,能够控制个人的欲望和情绪,借助谏言做更理性的思考。从修养角度,控制个人的欲望和情绪又是关键所在。王猛,苻坚所信之人也,王猛临死前叮嘱苻坚千万不要渡江攻打东晋,但苻坚在形势大好情况下,难抑迅速统一天下的欲望膨胀,遂有肥水之战,战败后前秦政权失控,姚苌反而建后秦,慕容垂反而建后燕,慕容冲反而建西燕,前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诸葛亮,刘备所信之人也,东吴杀关羽,刘备情绪难控,不听诸葛亮所言联吴抗魏的大局,倾蜀之力伐吴,遂有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身死白帝城,而蜀汉灭魏兴汉的可能性也就此尽失。朱元璋也曾问刘伯温,李善长之后谁可做中书令(宰相),朱元璋提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刘伯温一一指出他们缺点,认为不合适。但朱元璋认为刘伯温这么说有他自己的私心,最终没采纳刘伯温意见。后面主义用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相,结果这几个人后来的情况都如同刘伯温所料,也给大明朝造成很大损失。所以,不听忠臣,很多时候未必是没听懂,是自己内心里“长毛了”。
韩非子本人对何谓“过而不听忠臣”也举了个例子:
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立霸业者。管仲年老将死时,齐桓公询问他以后齐国应该用谁执政。
齐桓公先问鲍叔牙行不行,管仲说鲍叔牙性格过于刚硬,不合适。
齐桓公又问竖刁行不行。管仲说:“不可以,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但是竖刁为了投您所好,自己阉割了自己以获得您的青睐;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会爱您呢?”
齐桓公又问公子开方行不行。管仲说:“不可以,齐、卫两国相距不过十日行程,开方为了侍奉您,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亲近,又怎么能真正亲近您呢?”
齐桓公又问易牙行不行。管仲说:“不可以,易牙是您的厨师,您所不曾尝过的味道只有人肉,易牙蒸了自己儿子的人头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易牙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么能真正爱您呢?”
齐桓公问:“哪还有谁合适呢?”管仲说:“隰朋可以,他为人内心坚贞行为廉正,少欲而多信。内心坚贞,就可以作为表率;行为廉正,就可以担当大任;欲望少,就能够统御百姓;讲信用,就能与邻国关系和睦。这样的人是霸者之佐也,您可以任用他。”齐桓公说:“好吧。”
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齐桓公便不再任用隰朋,将政权交给了竖刁。竖刁执政三年,齐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们为乱。桓公被活活饿死在了南门寝宫旁边卫兵住的宿舍里面,死了三个月都没有人收尸,蛆虫都爬出了门外。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成为五霸之首,最后却被臣子所弑,名声扫地,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听管仲意见的过失!所以说:有过失而不听从忠臣的劝告,就是丧失美好名声而被人取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