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状况不仅是当代中国的现象,西方也同样如此。中国这一百多年来,就是深受西方物质主义的影响,才抛弃了自己的传统。而且,在物质主义的泛滥上,徒弟超过了师父,中国人如今走得比西方人更远、更极端、更难以回头。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有个大诗人叫艾略特,写过一首长诗《荒原》,他因为这首诗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首诗为什么叫“荒原”呢?是因为它象征了现代文明对人的精神世界所造成的荒芜。他认为现代人已经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与远古的联系,失去了与自己祖先的联系,变成了漂泊在天地之间的一缕游魂。《荒原》这首诗写的是现代社会背景,但带给人的氛围却是极度的荒凉、孤独、压抑,让人感到整个生活都处在一种空洞苍白、无依无靠、没着没落的状态中。
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第一次读到《荒原》。当时正上大学,读完之后,好多天没缓过神来,心里非常苦闷、非常恐慌。那时没有信佛,也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感觉到整个人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抛到了天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精神里面没有任何依靠,人生没有任何意义。这首诗在叙述现代人精神废墟的同时,中间引用了一首非常清新的爱尔兰民歌:
风啊吹得轻快,
把我吹回家园,
我的爱尔兰小孩,
你为什么还留恋?
这首古老的爱尔兰民谣,在整首长诗里面显得非常突出、非常轻快,让人在一片废墟之中,突然得遇一丝清风。直到今天,《荒原》里的其他句子我都已经记不起来了,可这首小诗却记得很清楚。因为这是整首长诗唯一的一点点亮色,令人的心灵为之一颤。
现代人为什么普遍精神荒芜、空虚?原因就是在精神的血缘上,失去了与祖先的联系,失去了与古代文化的精神联系。正因为现代人失去了与祖先的精神联系,没有了精神寄托,找不到精神家园,所以才不得不去拼命玩乐、赌博、寻找感官刺激,以图填充乃至于忘却精神的空虚感。这是很让人悲哀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有信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他就不会陷入这样的绝望、哀伤中,就不会陷入这种失去了血缘纽带的空虚里。
我们看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多么沧桑、多么悲凉、多么令人难以释怀!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置身于代代传承的祖先血脉之中,置身于文化精神的不绝传承之中,这首诗的意境就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情绪来解读。是啊!前有我们的祖先开天辟地,后有我们的子孙继往开来,虽然天地悠悠无尽,我们的生命却充满了自豪与尊严。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要从这个角度来体会,才可能带给我们积极向上,同时又潇洒自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