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轻佻是天下祸乱之源

上面将本章与《孙子》《韩非子》相关内容的联系,现在可以按照老子的逻辑把本章原义阐述一下。老子本章的核心论点是“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也就是说,万乘之王不可以认为或者以身轻于天下。为何这么说呢?

道篇第13章里说过“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本章恰恰是对第13章观点的逻辑总结: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将君王身体的重要性与天下的重要性对立起来,做非此即彼的二选一,而是鉴于春秋时代君王极容易的“侯王无无以贵以高将恐蹶”(德篇第2章),即我们所说的春秋时代“弑君成了新常态”,才特别提出。

所谓的圣人王,掌管万乘之兵,国之利器,要想让天下太平,首先要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安全保障。如果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保障,那还谈什么治理天下呢?老子此处用了“奈何”的反问句式,对万乘之王的错误给予严肃提醒。

提醒什么呢?老子用“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来说明他一直主张的“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的观点,此处增加了一对“轻重”的范畴,说明对于君王来说,“守重”(行不离辎重)的重要性,就像军队的将军打仗时,军无辎重则亡一样。

老子还说“虽有荣观,燕处则昭然”,意思是即使有近卫军把守保护(荣观),在闲居的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而必须始终昭昭若揭般地将“辎重”控制在手里。这与道篇第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意思一脉相承。

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所以老子说,要想达到圣人标准的万乘之王,要明白轻忽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主见(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这个规律,要始终以谨慎的态度处理“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则昭然”等情况,不可随意、懈怠、马虎。

此处的圣人形象,就是道篇第15章“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旷兮其若谷”所描述的,戒慎戒惧,小心处事的“万乘之王”。

老子心目中的“圣人王”,并不好当,这正是五千言反复阐述的原因所在。在老子能看到的春秋时代,王者轻佻是邦国混乱的根源,所以老子强调王者要守“重”、安“静”,而不是轻浮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