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产品是一个品类杀手,它们会吞下其他人的午餐。
——《穿越寒冬》史蒂文·霍夫曼
正如硅谷创投教父霍夫曼(Steven S. Hoffman)所说,在这个赢者通吃的时代,每个人都很容易被卓越的产品所吸引,如果你的产品仅仅是优秀,那么你仍然很危险。这就是“必须卓越“思维所要表达的。
所谓卓越的产品不仅仅指技术和品质,而是对产品全方位的评价。卓越并非只有高质高价一种模式,顾客永远追求最高的性价比。中低端中国制造之所以能横扫全球,就是因为在同类商品之中,中国商品也许技术和品质稍差一些,但价格只有竞争对手的1/2或更低,性价比将中国商品推上了卓越的宝座。
职场人士需要具备“必须卓越”的思维,小富即安在数十年前也许是可以的,但在今天,仅仅达到“还不错”标准的企业处于危险境地。
举个例子,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二线城市,在一个不错的小区外开了家饭馆,你聘请的大厨也还不错,在方圆3公里能稳稳地压两个竞争对手一头,虽然钱赚的不太多,但你觉得够花了,由于菜品优良,也不用太费心去吸引顾客。突然某一天,你家饭馆的旁边开了两家全国连锁品牌的餐厅,其中一家的顾客定位和菜品价位恰好与你差不多,显然,对方无论是环境、菜品精细程度和营销能力都比你好很多——饭馆生意自此一落千丈,支撑了半年后不得已关门歇业。
餐厅生意属于服务业,从服务范围和可扩展性(指系统在增加资源后,系统产出的效率)来说,远远比不上高科技和互联网行业。
在可扩展性高的行业里,只有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位(也许还有第二位)才能存活下去,如果你仅仅期望成为市场第三,那么企业很有可能血本无归。由于马太效应和网络效应21的存在,处于第一位的企业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而排在后面的企业无法追赶。随着交通和通讯的便捷,全球买、卖全球成为多数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模式,加之商品的不断分化,人们脑海中逐渐只能留住每个商品品类的第一选择,相应的例子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现实如此残酷!
管理学者柯林斯(Jim Collins)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一句著名的论述:“优秀是卓越的大敌”22。在笔者看来,优秀之所以是卓越的大敌,原因之一是优秀企业的创业者在行业中活得相当滋润,因此缺乏动力去探求如何达成卓越。时代在变迁,从《从优秀到卓越》成书的年代(2001年)至今,最大的变化就是优秀企业的日子不再好过,尤其是在高度可扩展的行业之中,当卓越企业出现的时候,它的产品(类似苹果手机、抖音)将会横扫一切。在这样的领域内,每一个管理者必须直面残酷的现实,建立“必须卓越”思维。